一、学术启蒙与研究锚点
麻省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纳森・史密斯(Nathan Smith)的科研生涯,始终围绕着一个核心命题 —— 如何突破液态电解质的固有局限。1998 年,在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偶然发现硫化物玻璃在室温下的离子电导率突破 10⁻³ S/cm,这一发现让他坚信固态电解质是解决锂电池安全隐患的终极方案。
早期研究中,史密斯团队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界面阻抗问题。传统固态电池中,电解质与电极的接触电阻是液态电池的 100 倍以上,导致能量输出效率骤降。2005 年,他在《先进材料》发表的论文中提出 “梯度界面设计” 理论,通过在电极与电解质之间构建纳米级缓冲层,将界面阻抗降低至原来的 1/20,为固态电池实用化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核心技术突破与专利布局
(一)硫化物电解质的稳定性革命
史密斯团队研发的锂磷硫氯(Li₇P₃S₁₁)电解质,在保持 1.7×10⁻³ S/cm 高电导率的同时,解决了传统硫化物易水解产生硫化氢的难题。通过引入 2% 的氧元素掺杂,该电解质在相对湿度 60% 的环境中仍能稳定存在,这一成果被《自然》评为 “固态电池领域的里程碑突破”。
(二)全固态电池结构创新
2018 年,他主导开发的 “无负极” 固态电池结构引发行业震动。这种设计直接以金属锂箔为负极,通过三维多孔正极骨架实现锂的均匀沉积,能量密度达到 943 Wh/kg,是同期液态锂电池的 3 倍。更关键的是,该结构彻底消除了枝晶生长风险,经过 1200 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仍达 92%。
截至 2025 年,史密斯团队已累计申请核心专利 147 项,其中 “硫化物电解质规模化制备方法” 被丰田、松下等企业交叉许可,成为行业标准技术。
三、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转化实践
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是史密斯区别于纯学术研究者的显著特征。2016 年,他联合创办的 SolidPower 公司获得美国能源部 ARPA-E 项目 1200 万美元资助,建成全球首条硫化物固态电池中试线。该产线创新性地采用 “溶液流延法” 替代传统烧结工艺,将电解质膜生产成本降低 70%。
2023 年,与宝马集团合作开发的车用固态电池通过针刺测试 —— 在钢针贯穿电池的极端情况下,既不爆炸也不冒烟,仅温度上升至 62℃,远低于液态电池的 300℃以上高温。这款电池计划 2027 年搭载于宝马 iX7 车型,实现单次充电 800 公里续航,10 分钟快充至 80% 的性能指标。
四、学术传承与行业影响
作为麻省理工学院能源创新实验室主任,史密斯培养的 38 名博士中,有 12 人成为全球顶尖高校固态电池研究方向带头人,6 人创办的电池企业总估值超 50 亿美元。他主导编写的《固态离子学原理》被翻译成 7 种语言,成为该领域研究生的必读教材。
在政策影响层面,他 2021 年向美国国会提交的《固态电池国家战略》报告,直接推动 50 亿美元固态电池研发基金的设立。欧盟委员会将其提出的 “2030 年全欧固态电池产业链” 蓝图纳入《战略能源技术计划》,影响着全球能源转型的技术路径。
五、未竟之路:下一代技术的探索
当前,史密斯团队正聚焦两大前沿方向:一是开发能量密度突破 1500 Wh/kg 的锂金属 - 空气固态电池,目标应用于无人机和深空探测;二是研究无稀土元素的固态电池体系,降低对战略矿产的依赖。
在一次公开演讲中,他曾说:“固态电池的终极目标不是替代液态电池,而是重新定义能源存储的形态 —— 当电池可以弯曲、可以剪裁、可以植入人体时,我们将进入真正的能源自由时代。” 这种对技术边界的持续突破,正是纳森・史密斯作为行业拓荒者的核心特质。
从实验室的微小电极到量产线的自动化设备,从学术论文的公式推导到车企的工程图纸,纳森・史密斯用二十余年时间,将固态电池从科幻概念变为触手可及的现实,其影响早已超越技术本身,深刻重塑着全球能源与交通产业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