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如烟海的汉字中,“抩” 是个不常见的生僻字,却像一枚被时光打磨的小石子,藏着古人对动作与精神的细腻注解。它有两读:一读 wò,通 “握”,是指手掌收拢、稳稳持物的动作;一读 jiē,通 “揭”,是指手臂抬起、掀起或高举的姿态。这两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在古籍记载与文化语境里,早已超越了物理层面,成为 “持守信念” 与 “昂扬向上” 的隐喻,让我们得以透过这个古字,触摸古人的生活智慧与精神风骨。
一、字源寻踪:“抩” 的本义与古人的动作观
翻开《说文解字》,虽未直接收录 “抩” 字,但从字形结构与文献考证可知,它是典型的 “形义字”—— 左边 “手” 旁(扌)明确了与手部动作相关,右边 “戉”(yuè,古兵器斧钺的象形)或与 “皆”(jiē)通假,暗示动作的力度与指向性。这种构字逻辑,藏着古人对 “动作” 的精准认知:“抩”(wò)不是随意的触碰,而是 “有目的的持握”,比如握住工具、兵器或信物,需用劲且稳定;“抩”(jiē)也不是随意的抬手,而是 “有方向的高举”,比如掀起帷幕、举起旗帜或揭下文书,需主动且明确。
在先秦文献中,“抩” 的用法已见端倪。《墨子・备城门》中记载守城士兵 “抩盾而进”,这里的 “抩” 便是 “握” 的意思,描述士兵稳稳握住盾牌、稳步推进的姿态,既体现了动作的扎实,也暗含了作战时的专注与坚定;而《礼记・曲礼》中 “主人出,南面,抩客拜”,有学者认为此处 “抩” 通 “揭”,可理解为主人出门后,抬手示意客人入座,动作里带着礼仪的从容与对客人的尊重。这些记载里的 “抩”,都不是孤立的动作,而是与具体场景、身份、情感绑定,让冰冷的文字有了生活的温度。
古人对 “抩” 的重视,本质上是对 “动作背后的态度” 的重视。握住一件物品,不仅是 “拥有”,更是 “责任”—— 农夫抩住锄头,是对耕作的尽责;士人抩住书卷,是对学问的敬畏;将士抩住兵器,是对家国的守护。而高举一个物件,不仅是 “展示”,更是 “宣告”—— 揭起榜文,是对规则的公示;举起酒爵,是对盟约的承诺;掀起门帘,是对宾客的欢迎。这种 “动作即态度” 的认知,让 “抩” 从一个简单的动词,有了最初的精神重量。
二、抩(wò)之持:藏在 “握住” 里的坚守与温度
当 “抩” 读 wò、作 “握” 讲时,它的核心是 “持守”—— 握住的不仅是有形的物件,更是无形的信念、情感与责任。这种 “持守”,在古人的生活与精神世界里,处处可见。
在文人的世界里,“抩笔” 是对理想的坚守。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练字时常常 “抩笔至指节发白”,墨汁染黑了池水,手指磨出了厚茧,却始终不肯放下手中的笔。他握住的不只是一支毛笔,更是对书法艺术的热爱与追求,这份 “抩笔不辍” 的坚持,最终让他写出了《兰亭集序》这样的千古名篇。宋代诗人陆游,晚年虽体弱多病,却仍 “抩笔写忧国诗”,在《示儿》中写下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他握住的笔杆里,藏着对家国的牵挂,这份坚守,跨越千年仍能让我们感受到赤诚的温度。
在普通人的生活里,“抩” 则藏着朴素的情感与责任。古时的匠人,抩住刻刀便能在木头上雕出花鸟鱼虫,抩住针线便能在布帛上绣出山水楼阁,他们握住的工具里,藏着对技艺的敬畏与对生活的认真;远行的游子,临行前会抩住母亲缝制的香囊,那小小的物件里裹着亲情的温暖,握住它,就像握住了家的牵挂;相守的夫妻,会在分别时抩住对方的手,无需多言,掌心的温度便传递了 “等待” 与 “安心” 的承诺。这些 “抩住” 的瞬间,没有惊天动地,却满是生活的真挚。
就连古人的仪式里,“抩” 也承载着庄重的意义。古代男子行冠礼时,会抩住象征成年的礼帽带子,这个动作代表着 “握住责任,从此顶天立地”;官员上任时,会抩住象征权力的印信,代表着 “握住使命,不负百姓所托”。这些仪式性的 “抩”,让抽象的成长与责任,通过一个具体的动作变得可感可知。
三、抩(jiē)之举:藏在 “高举” 里的勇气与希望
当 “抩” 读 jiē、作 “揭” 讲时,它的核心是 “昂扬”—— 高举的不仅是有形的物件,更是无形的勇气、希望与信念。这种 “昂扬”,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常常成为照亮黑暗的光。
最让人动容的,是 “抩竿而起” 的勇气。秦末年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遇雨失期,面临斩首之刑,他们没有坐以待毙,而是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这里的 “揭竿” 便是 “抩竿”,他们高举的竹竿虽简陋,却象征着对暴政的反抗,对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的质疑。这支 “抩竿” 而起的队伍,点燃了反秦的火种,也让 “高举信念、反抗不公” 的勇气,永远留在了历史的记忆里。南宋末年,文天祥兵败被俘,面对元军的威逼利诱,他始终不肯低头,就像始终 “抩” 着心中的 “正气旗”,在《正气歌》里写下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他高举的不是有形的旗帜,而是文人的风骨,这份昂扬,让 “人生自古谁无死” 的气节,成为后世的精神标杆。
在日常的生活与文化里,“抩” 的 “高举” 则藏着希望与善意。古时的集市上,小贩会 “抩起” 自家的招牌,高声吆喝,那举起的招牌里,藏着对生计的期待;节日里,孩童会 “抩起” 灯笼,在夜里奔跑,那点亮的灯笼里,藏着对热闹的欢喜;遇到荒年,善良的富人会 “抩起” 赈灾的告示,承诺开仓放粮,那揭开的告示里,藏着对百姓的体恤。这些 “高举” 的动作,或许微小,却让生活有了向上的力量。
就连古人的文化创作里,“抩” 也带着昂扬的意涵。唐代诗人李白,在《将进酒》里写 “会须一饮三百杯”,仿佛能看到他 “抩起” 酒爵、畅意豪饮的模样,那高举的酒爵里,藏着对人生的豁达;杜甫在《登岳阳楼》里写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他站在岳阳楼上,仿佛 “抩起” 了整个天地,那开阔的视野里,藏着对世事的关怀。这些诗句里的 “抩”,虽未明写,却让我们感受到古人精神世界里的昂扬与壮阔。
四、古字新韵:“抩” 的精神在当下的回响
如今,“抩” 这个字虽已很少在日常语境中使用,但它代表的 “持守” 与 “高举” 的精神,却仍在我们的生活里鲜活地存在着。
我们仍在 “抩”(握)着初心 —— 科研工作者握住试管,在实验室里日复一日地钻研,是对 “探索真理” 的持守;老师握住粉笔,在讲台上年复一年地授课,是对 “教书育人” 的持守;医生握住手术刀,在手术台前争分夺秒地抢救,是对 “救死扶伤” 的持守。这些 “握住” 的动作,和古人抩住笔杆、抩住锄头一样,藏着对职业的敬畏,对信念的坚守。
我们也仍在 “抩”(揭)着希望 —— 抗疫期间,医护人员高举着 “加油” 的牌子,是对战胜疫情的希望;运动员在赛场上高举国旗,是对国家荣誉的骄傲;普通人在困境中举起双手,是对生活不放弃的昂扬。这些 “高举” 的动作,和古人抩起旗帜、抩起灯笼一样,藏着对美好的向往,对未来的信心。
这个生僻的 “抩” 字,就像一座连接古今的小桥,让我们看到: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对 “坚守” 与 “昂扬” 的追求从未改变。它提醒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 “握住” 与 “高举”,都不是简单的动作,而是对自己、对他人、对世界的态度。或许我们不会再频繁地写下 “抩” 这个字,但当我们稳稳握住一件事、昂扬举起一份信念时,便已是在践行这个古字里最珍贵的精神 —— 持守所爱,高举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