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七里长街的文明切片
在中原腹地的伏牛山余脉间,禹州这座古城如同一件历经千年窑变的钧瓷,层层积淀着华夏文明的印记。"进入神垕山,七里长街观。七十二座窑,烟火遮边天" 的古老民谣,至今仍在神垕古镇的街巷间回荡。这里是宋代五大名瓷之一钧瓷的发源地,也是中原地区农耕文明与手工业文明交融共生的活态标本。2024 年,禹州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 34378 元,同比增长 6.5% 的经济数据,更彰显着这座千年古城在当代的活力新生。从夏商时期的原始制陶到现代陶瓷产业集群,从古代帝王巡幸的封疆重镇到如今的文化旅游目的地,禹州的发展轨迹恰似其特产钧瓷的窑变过程,在时光的淬炼中不断焕发新的光彩。
一、文明根系:从夏陶之光到宋窑巅峰
禹州的文明基因可追溯至遥远的上古时期。地处中原腹地的优越地理位置,使这里成为早期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神垕镇境内出土的关沙、红陶、篦纹灰陶等文物表明,早在夏商时期,先民们就已在此从事农耕和冶陶活动,开启了人与泥土对话的漫长历史。这种制陶传统历经数千年传承不辍,为后来钧瓷的诞生奠定了深厚的技艺基础。
真正让禹州名垂青史的,是宋代钧瓷的辉煌成就。作为宋代五大名瓷之一,钧瓷以其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 的神奇窑变特性独步天下,被定为宫廷御用珍品。北宋徽宗时期,钧瓷烧制技艺达到巅峰,神垕镇形成了庞大的窑系,成为中国北方陶瓷中心之一。匠人需经过 "过手七十二造" 的繁复工序,从选矿、制坯到施釉、烧制,每一步都凝聚着世代相传的智慧。这种对工艺极致追求的精神,成为禹州文化基因中最珍贵的部分。
钧瓷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金元时期走向下坡,明万历后官窑停止烧造,清代虽有仿制却未能完美复烧。直到 20 世纪 50 年代,钧瓷才获得新生。如今,神垕镇已拥有陶瓷企业 460 多家,生产钧瓷、炻瓷、高白细瓷等六大系列千余品种产品,年产量达 7 亿件,产值 18 亿元,成为河南省重要的陶瓷出口基地。古老技艺在当代工匠的手中,继续书写着新的传奇。
二、古镇肌理:活态遗产的现代转译
神垕古镇作为禹州文化的核心载体,被称为 "活着的古镇"。这座始建于宋代、重建于明朝弘治八年的古镇,由东、西、南、北四座古寨构成,全长 3.5 公里的保护区内,保存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3 处,各种古寺庙、古民居、古祠堂等 40 余处。漫步其中,"前院后窑" 的建筑格局生动展现着陶瓷古镇的独特风貌,街道上的每一片砖瓦都镌刻着岁月的痕迹。
古镇的灵魂在于其鲜活的文化传承。伯灵翁庙花戏楼作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仅是精美的建筑遗存,更是历代窑工祭祀窑神的场所,承载着钧瓷从业者的精神信仰。每年在这里举办的钧瓷文化节,将古老的开窑仪式与现代展览相结合,让传统技艺在当代焕发活力。灵泉寺旁的千年白果树见证了古镇的兴衰,树下的清泉仍在滋养着世代居住于此的窑工后裔。
2005 年,神垕镇被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共同命名为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随后又荣获 "中国钧瓷之都"" 全国文明村镇 "等荣誉称号。在保护与开发的平衡中,古镇找到了自己的发展路径。三个各具特色的工业园区和五个专业市场,使陶瓷产业集群效应日益凸显,3.3 万镇区人口中,多数仍从事与陶瓷相关的行业,真正实现了" 窑火不熄,传承不息 "。
三、味觉密码:十三碗里的民俗基因
禹州的文化魅力不仅体现在陶瓷艺术中,更蕴藏在日常饮食的烟火气里。禹州十三碗作为当地饮食文化的璀璨明珠,已入选禹州市第六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承载着千年食俗的密码。相传明嘉靖皇帝巡视禹州时,乡厨将民间喜事的十三碗精心烹制献上,皇帝品尝后大为赞赏,赐名 "水席",从此这道美食声名远扬。
十三碗的精髓在于食材的本真与寓意的吉祥。厨师选用禹州西部山区散养黑土猪、河南 "非遗" 刘沟豆腐、本地特产红薯粉条、手工焖子等优质原料,以新鲜猪骨、牛棒骨和鸡架熬制高汤,佐以禹州特产刘门柿子醋调味,坚持 "零预制" 的传统原则。每一道菜都寄托着美好的愿景:头碗鸡寓意吉祥如意,豆腐鱼象征年年有余,甜米祝愿生活甜蜜,丸子汤代表团团圆圆…… 十三道菜合起来寄寓 "十全十美、三阳开泰" 的祝福。
在大禹像附近的夏都美食街,游客可以品尝到最地道的十三碗。这里的厨师们继承了精湛的刀工技艺,顺着食材的肌理下刀,使菜肴未烹已香,最大程度释放食材本真味道。如今,十三碗在保留经典烹饪技法的基础上,也融入了当代饮食理念,既延续着记忆中的醇厚乡愁,又绽放出与时俱进的美食魅力,成为禹州文化体验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四、产业交响:传统与现代的和弦
陶瓷产业的千年积淀,为禹州现代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神垕镇丰富的矿产资源为陶瓷产业提供了天然优势,境内陶土储量达 10 亿吨,煤炭 1.8 亿吨,石灰石 10 亿吨,铝矾土、紫砂石等矿产资源也储量丰富。这种资源禀赋与技艺传承的完美结合,使陶瓷产业成为禹州经济的重要支柱。
禹州的产业结构并非单一的陶瓷制造。2024 年的经济数据显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 43247 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6578 元,城乡居民收入比进一步缩小。这一数据背后,是禹州在保持传统产业优势的同时,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的努力。依托便利的交通条件 —— 省道 S236、禹神公路、平神公路、禹郸地方铁路过境,禹州正逐步形成以陶瓷文化创意为主导,兼顾现代农业、加工制造的多元产业体系。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钧瓷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当地政府提出 "以钧瓷文化为品牌,以神垕古镇为载体,以钧瓷产业为集群,以旅游开发为带动" 的发展战略,努力将神垕打造成为独具中原文化特色的文化产业基地和知名旅游景区。这种将文化遗产转化为发展优势的思路,使古老的钧瓷艺术在当代获得了新的生命力,也为禹州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结语:窑变中的永恒与新生
禹州的故事,是一部由泥土与火焰共同书写的文明史。从夏商时期的原始陶器到宋代宫廷的钧瓷珍品,从明清古镇的 "烟火遮边天" 到现代陶瓷产业的年产值 18 亿元,这座城市在坚守中创新,在传承中发展。正如钧瓷的窑变过程,每一次温度的变化都会产生独一无二的纹理,禹州在时代浪潮中也不断塑造着自己的新面貌。
"心若倦,禹州见"—— 这句流行于当地的话语,道出了禹州的独特魅力。这里有千年不熄的窑火,有保存完好的古镇肌理,有承载记忆的传统美食,更有不断增长的经济活力。禹州的发展轨迹印证了一个真理:真正的文化遗产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能够融入当代生活、持续创造价值的活态传统。在未来的岁月里,这座钧瓷故里必将继续书写属于它的文明新篇章,让千年窑火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