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东半岛的黄海之滨,大连的笔墨香气与海浪声交织了百年。这座因港而兴的城市,既承载着闯关东带来的齐鲁文脉,又吸纳了俄式、日式建筑里的异域审美,最终在硬(软)笔书法中熔铸出独特的 "山海气象"。从中山广场的百年老建筑墙面上的题字,到社区活动室里老人提笔蘸墨的专注,书法早已不是单纯的艺术形式,而是大连人安放文化记忆、对话古今的生活方式。
一、历史脉络:从商号匾额到钢笔浪潮
大连书法的根基,深植于开埠后的商业文明。19 世纪末,俄占时期的 "达里尼" 港吸引了大批山东商户,商号匾额成为书法艺术的最早展台。现存于大连博物馆的 "天兴福" 绸缎庄匾额,为清末书法家王垿所书,楷书笔力浑厚,兼具颜体的端庄与魏碑的刚劲,正是早期齐鲁书风北上的见证。日据时期,汉字书法并未因殖民统治式微,反而在中小学校园成为必修课程,鲁迅美院大连校区的前身 —— 关东州美术学校,曾培养出一批融合汉隶与假名书法的跨界创作者。
硬笔书法的兴起与城市工业化同步。20 世纪 50 年代,大连机车厂、造船厂的技术工人中流行 "钢笔字竞赛",工程师们在蓝图上书写的工整字迹,催生出实用与审美并重的硬笔风格。1984 年,全国首个硬笔书法组织在大连成立,首任会长姜东舒提出 "铁笔亦有筋骨" 的理念,将毛笔的提按顿挫融入钢笔书写,其《钢笔书法入门》一书发行量突破百万册,让大连成为北方硬笔书法的策源地。
二、风格特色:山海气脉与刚柔并济
大连软笔书法的最大特质,是 "山海气象" 的自然投射。老书法家于植元的行草被誉为 "笔阵如大连湾",其作品《观海听涛》中,长撇如防波堤入海,短捺似浪花拍岸,结字疏密间可见城市天际线的韵律。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创作者对地域的感知密不可分 —— 滨海路的蜿蜒、老铁山的雄奇、棒棰岛的孤峭,都化作笔端的线条语言。
硬笔则发展出 "工业美学" 的独特范式。不同于南方硬笔的娟秀,大连硬笔多带棱角,横画如铁轨延伸,竖钩似起重机吊臂,这与城市的工业基因直接相关。当代硬笔书法家周培纳的作品《大连赋》,以 0.7mm 中性笔书写,在 A4 纸上再现了俄式建筑的穹顶弧线与中式窗棂的方正,被书法界称为 "硬笔里的城市剪影"。软硬笔的互补更成佳话:软笔取法自然,硬笔扎根生活,共同构筑起大连书法的 "刚柔辩证法"。
三、传承现状:从老街书坊到数字展台
在西岗区的凤鸣街老巷,"墨海轩" 书坊已坚守 38 年。76 岁的店主刘振海每日清晨研墨,教授街坊邻里书法,他的学生既有 7 岁孩童,也有退休教师。这种 "家庭式传承" 在大连有数十处,构成传统书法延续的毛细血管。更具规模的传承发生在专业机构:大连美术馆每年举办 "山海杯" 青少年书法大赛,2024 年参赛作品中,软笔楷书占比 42%,硬笔行书占 38%,其中融合海洋生物形态的创意书法占比显著提升,显示年轻一代的创新尝试。
数字化为书法注入新活力。大连艺术学院开发的 "AR 书法系统",让学习者通过手机摄像头实时比对自己的字迹与名家碑帖的差异;抖音 "大连书法" 话题播放量超 2.3 亿次,95 后书法家李想以 "用钢笔写海鲜" 系列走红,其笔下的皮皮虾、海胆等形象,既保持硬笔的利落,又暗藏篆书的婉转。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让书法从案头走向更广阔的公共空间 —— 地铁 2 号线的 "书法墙"、公交站台的名家语录,都让笔墨香气渗透进城市肌理。
四、教育与推广:从校园到社区的文化浸润
大连的书法教育呈现 "全员参与" 的特点。自 2018 年起,全市中小学开设每周一节的书法课,其中大连实验小学的 "双笔并行" 教学法颇具特色:低年级先用铅笔临摹硬笔字帖,高年级再接触毛笔,让学生在切换中体会工具对笔法的影响。数据显示,该市中小学生书法考级通过率连续五年居东北首位,其中硬笔五级以上人数占比达 61%。
社区成为书法普及的重要阵地。沙河口区兴工街道的 "书法银行" 创新模式:居民通过参与书法活动积累 "墨分",可兑换文房四宝或书法课程,目前已有 3000 余人参与,年均举办笔会、讲座超 200 场。这种 "接地气" 的推广方式,让书法从艺术殿堂走入寻常生活 —— 退休工人王淑兰用硬笔抄写的《大连老街故事》,在社区展览时引发共鸣,许多居民说:"看她的字,就像看到了自家窗前的老槐树。"
五、文化价值:城市精神的笔墨载体
书法早已超越技法层面,成为大连文化认同的锚点。2023 年,"大连书法" 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专家认为其价值在于 "记录了一座移民城市的文化融合史"。在开发区的中日友好公园,每年举办的 "笔墨对话" 活动中,大连书法家与日本北九州的书友以软笔共书 "和平" 二字,汉字成为跨越国界的语言。
更深刻的意义在于,书法塑造了城市的审美品格。硬笔的精准对应着大连工业的严谨,软笔的灵动呼应着海洋的包容,这种 "刚柔相济" 的特质,恰是城市精神的写照。正如书法家伦杰贤所言:"大连的书法不在博物馆里,而在每个提笔写字的人手上 —— 他们写的是字,也是对这座城市的爱。"
当夕阳为东港的摩天轮镀上金边,书法广场上的市民仍在水写布上反复练习横平竖直。在这座年轻又古老的城市,硬笔尖的划痕与软笔锋的晕染,共同记录着时代的变迁。或许未来的书写工具会变,但那份对笔墨的敬畏、对文化的坚守,终将如黄渤海的潮汐,在大连的土地上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