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瓯永固简介 华夏疆土的千年图腾​

一、词义溯源:从器物到国家象征

“金瓯” 一词最早见于《南史・朱异传》,原指金制的酒器,因器形圆整、质地坚固,渐成疆土完整的隐喻。《梁书》载梁武帝萧衍 “我国家犹若金瓯,无一伤缺”,首次将国家领土比作不可缺损的金器。至唐代,“金瓯” 已成为诗文里的常用意象,杜甫在《诸将五首》中以 “万方频送喜,无乃圣躬劳。卿月升金掌,王春度玉墀。欲知趋走意,为报圣明朝。金瓯宁缺坏,玉烛喜调和” 抒发对国家统一的祈愿,“金瓯永固” 的观念自此深深植根于华夏文化基因。

二、文物佐证:金瓯永固杯里的治国理想

现存最著名的 “金瓯永固杯” 为清代乾隆年间所制,现藏于故宫博物院。这尊酒杯以黄金为胎,通体镶嵌珍珠、红宝石、蓝宝石与碧玺,杯口两侧的夔龙耳衔着活环,杯底三足刻有 “永固” 二字,杯身篆书 “金瓯永固” 四字被祥云纹环绕,尽显皇家威仪。

乾隆皇帝每年除夕会用此杯举行 “开笔仪”,注满屠苏酒写下新年祈愿,其核心便是 “愿四海升平,金瓯永固”。这一仪式延续百余年,杯身的宝石随着王朝兴衰略有增减 —— 道光年间因鸦片战争割地赔款,杯上一颗最大的蓝宝石被取下,成为国力兴衰的无声见证。而工匠在制作时特意采用 “累丝工艺”,让金器既坚固又富有弹性,暗合 “国之疆土,刚柔相济” 的治国理念。

三、历史实践:守土护疆的千年答卷

(一)边疆治理的智慧结晶

从汉代设立西域都护府将新疆纳入版图,到唐代在东北设安东都护府、西南置安南都护府,历代王朝以 “金瓯无缺” 为治国目标。元世祖忽必烈在澎湖设巡检司,首次将台湾纳入行政管辖;清代康熙年间签订《尼布楚条约》,以法律形式划定中俄东段边界,这些举措皆体现 “固金瓯” 的实践逻辑 —— 既以武力抵御外侮,更以屯垦、联姻、文化融合促进边疆与中原的血脉相连。

(二)危局中的坚守与抗争

近代中国遭遇 “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金瓯” 屡遭裂缺:鸦片战争后香港被割占,甲午战争后台湾遭割据,八国联军侵华时京师沦陷。但华夏儿女从未放弃 “补金瓯” 的努力:郑成功收复台湾,林则徐虎门销烟,左宗棠抬棺出征收复新疆,抗日战争中四万万同胞浴血奋战…… 这些抗争在《申报》1937 年的社论中被喻为 “以血肉之躯,铸新的金瓯”。

四、文化表达:诗画里的疆土情怀

宋代《千里江山图》以青绿山水绘尽大宋疆域,卷首 “江山万里,一视同轨” 的题跋,正是 “金瓯永固” 的视觉表达。元代画家黄公望在《富春山居图》中以连绵山峦象征国家统一,这幅曾被焚为两段的画作,百年后分藏两岸又合璧展出,成为 “金瓯无缺” 的当代隐喻。

民间艺术中,“金瓯” 意象更接地气:福建惠安女的银饰上,“圆镜纹” 暗合金瓯形制;陕北剪纸中的 “团花” 图案,以圆形寓意疆土完整。每逢春节,北方农家贴的 “天地爷” 神龛上,必写 “天地三界,金瓯永固”,将国家愿景融入日常信仰。

五、当代诠释:新时代的 “固瓯” 之道

今日之 “金瓯永固”,早已超越传统疆域概念,涵盖领土、领海、领空及文化主权。港珠澳大桥跨越伶仃洋,既是物理空间的联通,更是 “一国两制” 下疆土完整的象征;三星堆文物的海外巡展,以考古实证强化文化认同,让 “金瓯” 的内涵从地理延伸至文明维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国家统一时曾引用 “金瓯永固” 的典故,强调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和神圣职责”。这份职责,见于边防战士风雪中的巡逻足迹,见于渔民在南沙群岛的耕海牧渔,更见于每个普通人对国家主权的坚定捍卫 —— 正如故宫那尊金瓯永固杯,历经三百年风雨仍璀璨如新,华夏疆土的完整与稳固,亦在代代相传的守护中成为永恒。

结语:以文明为基,铸永恒金瓯

从乾隆帝手持金瓯杯的祈愿,到今天神州大地的日新月异,“金瓯永固” 从未只是一句口号,而是融入民族血脉的集体意识。它提醒我们:疆土的完整不仅在于地理的连贯,更在于文明的传承、民心的凝聚。当春风拂过帕米尔高原的草场,当浪花拍打钓鱼岛的礁石,当月光洒满台湾海峡的碧波,那尊静静陈列的金瓯永固杯,正映照着一个民族对 “完整” 与 “永恒” 的千年追求,而这份追求,终将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

本文网址:http://q.uv68.com/a/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