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山环抱的校园画卷
凯里七中坐落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凯里市,背靠香炉山余脉,面朝清水江支流,校园被苍翠的马尾松与枫香树环绕,四季皆有景致:春日杜鹃漫山,夏日樟叶凝绿,秋日枫红似火,冬日松涛映雪。教学楼群依山而建,白墙黛瓦间点缀着苗族吊脚楼的飞檐翘角,校门口的浮雕墙上,苗绣纹样与数学公式交相辉映,既显民族风情,又透露出书香气息。
最引人注目的是校园中央的 “同心亭”—— 这座仿侗族鼓楼风格的凉亭,由学生与工匠共同设计,亭柱上刻着苗族古歌节选与现代诗歌,成为课间师生休憩、交流的好去处。操场旁的文化长廊里,陈列着学生创作的苗族银饰草图、侗族大歌乐谱,以及科技小发明的设计稿,无声地诉说着这所学校 “民族根脉与时代精神共生” 的办学理念。
二、民族文化浸润的课堂内外
(一)课程里的 “非遗密码”
作为黔东南州民族文化教育示范校,凯里七中开设了一系列特色课程:每周三下午的 “民族工坊” 上,苗族刺绣传承人杨婆婆会手把手教学生绣制蝴蝶妈妈纹样;侗族大歌兴趣小组的学生们,在音乐老师的指导下用多声部合唱演绎《蝉之歌》,歌声清越如林间鸟鸣。更具创意的是 “民族数学” 课程 —— 老师引导学生观察苗族银饰中的几何图案,计算鼓楼榫卯结构的角度,让抽象的公式与民族智慧产生奇妙碰撞。
(二)节庆中的成长印记
每年农历十月,校园里的 “苗年文化周” 总能点燃师生的热情:学生们穿上父母缝制的百鸟裙、紫袍衣,在操场上跳芦笙舞、赛爬坡杆;食堂推出酸汤鱼、糯米饭等民族美食,由学生自主策划的 “非遗市集” 上,手作的蜡染围巾、竹编笔筒被抢购一空。而在 “三月三” 侗族歌节,学校还会与周边村寨联动,组织学生向老歌师学习多声部合唱技巧,让传统文化在代代相传中焕发新生。
三、因材施教的成长沃土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苗绣纹样。” 这是校长在新生入学典礼上常说的话。针对山区学生基础差异较大的特点,学校推行 “分层辅导 + 兴趣拓展” 模式:清晨的 “晨读角” 里,双语教师用苗汉两种语言讲解课文;午后的 “创客空间” 中,学生们组队调试机器人、编写小程序,去年的州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该校 “苗药种植智能监测系统” 项目摘得金奖。
教师队伍里既有深耕讲台三十年的省级骨干教师,也有刚从师范院校毕业的年轻力量。英语老师王芳为了让留守儿童敢开口,将苗族飞歌的旋律融入英语儿歌;体育老师潘文军把押加、高脚竞速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改编进体育课,既锻炼了体能,又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认同。
四、大山深处的希望之光
建校四十年来,凯里七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学子,他们中有的成为村寨里的非遗传承人,有的考入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名校,有的回到黔东南投身乡村教育。2023 届毕业生龙梅,带着在学校学到的蜡染技艺考入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她说:“是七中让我明白,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如今,学校的 “银饰创客实验室” 成为省级科普教育基地,“侗族大歌合唱团” 多次登上央视舞台。但更珍贵的是,在这里,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闪光点 —— 就像香炉山的晨雾,包容每一颗露珠的光芒,最终汇聚成照亮前路的星河。
放学铃声响起时,教学楼前的铜鼓雕塑在夕阳下泛着暖光,学生们背着书包穿过挂满蜡染布的回廊,笑声与远处山坡上传来的苗歌交织在一起,谱写着属于凯里七中的,充满民族韵味与青春活力的育人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