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理的诗篇:三河交汇的大地指纹
额尔古纳像一枚被界河打磨的宝石,镶嵌在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北端。这里是蒙古高原与西伯利亚平原的过渡带,额尔古纳河、根河、得尔布干河在此交织,冲积出中国最大的寒温带湿地 ——3428 平方公里的额尔古纳湿地,像大地摊开的掌纹,布满湖泊、沼泽与灌丛。
最神奇的是河流的走向:额尔古纳河从克鲁伦河源头出发,一路北折,在室韦镇形成 “Ω” 形大拐弯,河道切割出的阶地如同天然年轮,记录着一万年来的地质变迁。河岸两侧地貌迥异 —— 中国一侧是缓坡草原,夏季开满金莲花与柳兰;俄罗斯一侧则是陡峭的白桦林山岗,秋季层林尽染时,两岸仿佛被打翻的调色盘,红、黄、绿三色在界河倒影中交融。
海拔从 540 米到 1300 米的落差,造就了垂直分布的生态奇观:河谷地带的杨桦林里,驯鹿啃食着石蕊地衣;山坡草原上,蒙古马群踏过针茅草丛;山顶的偃松匍匐在岩石上,抵御着西伯利亚寒流。这种多样性,让额尔古纳成为 “欧亚大陆生态廊道” 的关键节点。
二、自然的秘境:四季流转的生命剧场
(一)湿地的呼吸节律
额尔古纳湿地的灵魂是那片 6000 公顷的芦苇荡,春季融雪时,冰裂的声音在沼泽上空回荡,黑颈鹤从云南越冬地归来,在芦苇丛中筑起 1 米高的巢。夏季的清晨,晨雾像纱幔笼罩水面,东方白鹳掠过水面捕鱼,翅尖划破倒映的云朵。秋季最是绚烂,碱蓬草把湿地染成绯红,迁徙的雁群在天空排成人字,鸣声震落白桦树的第一片黄叶。
冬季的湿地则是冰雪的世界:-40℃的低温让河面冻出 1.5 米厚的冰层,冰下的气泡被冻结成水晶般的花纹;雪鸮站在枯芦苇顶端,羽毛与积雪浑然一体,等待着田鼠从雪洞里探出头来。
(二)森林与草原的交界之歌
莫尔道嘎国家森林公园是额尔古纳的 “绿色宝库”,这里的樟子松能长到 30 米高,树皮裂开的纹路里住着啄木鸟与松鼠。林间的蓝莓与越桔是鄂温克人的 “大地糖果”,每到八月,孩子们会提着桦树皮篮采摘,酸甜的汁液染红指尖。
草原的故事则写在游牧的轨迹里:陈巴尔虎旗的牧民赶着羊群追逐水草,春季在河谷啃食嫩草,夏季迁至山岗躲避蚊蚋,秋季回到低地囤积冬粮。他们搭建的蒙古包总是朝向东南,既避开西北寒风,又能迎接第一缕阳光 —— 这种与自然的默契,已延续了十几个世纪。
三、人文的褶皱:界河两岸的文明对话
(一)俄罗斯族的木刻楞时光
室韦镇的木刻楞房屋是中俄混血的建筑标本:原木榫卯结构不用一根铁钉,墙壁缝隙塞满苔藓防寒,窗框上雕刻着俄式花纹,却在门楣挂着中国结。76 岁的俄罗斯族老人玛利亚・伊万诺夫娜,仍保留着烤列巴的手艺,面团要发酵整夜,加入自酿的格瓦斯,烤出的面包带着酸香。她的祖父是 1903 年来自赤塔的工匠,如今家里的茶炊仍在使用,铜壶上的俄文字母已被岁月磨得发亮。
每年复活节,镇上的俄罗斯族家庭会制作彩蛋,用洋葱皮染出琥珀色,用蜂蜡画出花纹,孩子们提着篮子挨家串门,用彩蛋互相轻碰,碎者要认输 —— 这个习俗从沙俄时期延续至今,彩蛋的裂纹里,藏着两个民族的百年交融。
(二)蒙古族的游牧史诗
额尔古纳是蒙古族的发祥地之一,《蒙古秘史》记载,成吉思汗的先祖曾在此游牧。如今在黑山头古城遗址,仍能看到元代古城的夯土墙,墙基处散落的陶片,纹饰里既有草原风格的卷草纹,也有中原的牡丹图案。
牧民巴图的马鞍上,铺着母亲缝制的毡垫,上面绣着 “五畜兴旺” 的蒙文。他说:“额尔古纳河的水,一半流进草原,一半流向外贝加尔,就像我们的故事,一半在马背上,一半在传说里。” 每年那达慕大会,他都会参加赛马,马蹄扬起的尘土里,仿佛能看见成吉思汗大军的剪影。
(三)鄂温克族的驯鹿低语
敖鲁古雅使鹿部落的鄂温克人,是中国唯一饲养驯鹿的民族。在大兴安岭的密林中,他们的撮罗子(桦树皮帐篷)随驯鹿迁徙,帐篷中央的火塘永远不熄,烟雾熏黑的桦树皮上,刻着驯鹿迁徙的路线图。老酋长维加能从驯鹿的粪便判断它们的健康,“驯鹿的眼睛里,能看见森林的年岁。” 如今,年轻一代用抖音记录驯鹿日常,古老的狩猎文化正以新的方式延续。
四、守护的承诺:人与自然的永恒约定
(一)湿地保护的中国智慧
额尔古纳湿地建立了 “无人机巡护 + 牧民监测” 的保护体系:12 名护林员每月徒步巡查 200 公里,用红外相机记录野生动物;牧民发现受伤的候鸟,会第一时间联系救助站。2018 年以来,退耕还湿 1200 公顷,黑颈鹤的繁殖对从 12 对增至 28 对,“湿地精灵” 东方白鹳的数量翻了一番。
更具创意的是 “生态补偿” 机制:旅游公司每接待一位游客,就捐赠 10 元用于湿地修复,这笔钱让牧民放弃了在核心区放牧,转而成为生态讲解员 —— 他们带着游客观察鸟类,讲述额尔古纳河的故事,收入比放牧时还多了三成。
(二)跨界保护的河流契约
额尔古纳河是中俄两国的 “生态纽带”,两国每年联合开展鱼类增殖放流,在界河投放哲罗鱼、细鳞鱼鱼苗。2023 年,中俄科学家共同在河心岛安装了水质监测仪,数据实时共享,任何一方发现污染隐患,4 小时内就能联动处置。
这种默契也体现在文化保护上:俄罗斯后贝加尔斯克的博物馆里,陈列着与室韦镇同款的桦树皮器皿;两国的民间艺术团会在界河两岸对唱,俄式的 “喀秋莎” 与蒙古长调在河谷里碰撞,像两条河流交汇时激起的浪花。
五、时光的回响:在变迁中守护本真
额尔古纳的动人之处,在于它既保留着原始的野性,又生长着温柔的烟火。莫尔道嘎的伐木工人转型为森林消防员,放下油锯拿起灭火器;室韦镇的俄罗斯族妇女开起民宿,把木刻楞房屋改造成 “列巴坊”,让游客体验揉面、烤面包;敖鲁古雅的鄂温克青年,用直播带火了驯鹿文创,却坚持不让驯鹿接触过多人工饲料。
当暮色为额尔古纳河镀上金边,界河两岸的炊烟同时升起:中国一侧的蒙古包飘出奶茶香,俄罗斯一侧的木屋传出手风琴声。河面上的野鸭悠闲游弋,完全不在意脚下的国界 —— 对它们而言,这片土地只有季节的轮回,没有疆域的阻隔。
这就是额尔古纳,一部写在大地上的史诗,界河是它的装订线,自然与人文是它的篇章,而每一个生活在这里的人,都是续写故事的笔。当晨雾再次漫过湿地,新的情节又将开始 —— 关于河流、森林、草原,关于所有在时光褶皱里生生不息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