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榕江支流边的地理坐标
司下村嵌在汕头市潮南区司马浦镇的腹地,北临练江支流司马浦溪,南接 324 国道,村子被四条石板路划分为 “四社”,格局如同缩小的潮汕古城。村东的 “龙津桥” 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石板上的车辙深达 3 厘米,记录着当年潮汕商帮往来的踪迹 —— 从这里乘船顺流而下,可抵汕头港,逆流则通普宁、揭阳,特殊的水系让司下成为旧时货物中转的 “水埠头”。
村子周边是典型的潮汕冲积平原,稻田与池塘交错分布,池塘既用于灌溉,又可养殖草鱼、鳙鱼,形成 “稻鱼共生” 的生态系统。村西的 “风水林” 仍保留着 300 余株古榕,最大的一株胸围达 8 米,枝繁叶茂如巨伞,夏日里,老人总在树下的石凳上抽着水烟,用潮汕话讲述村子的故事。
二、祠堂与侨批里的历史褶皱
(一)祠堂群的宗族记忆
司下的灵魂是散布在村中的 12 座祠堂,其中 “林氏大宗祠” 规模最大,三进两天井结构,门楣上 “九牧流芳” 的匾额昭示着家族渊源。祠堂石雕门当刻着 “渔樵耕读” 图案,木雕梁架上的 “二十四孝” 故事历经百年仍色彩如新。每年冬至,全村林氏宗亲聚集于此,举行 “祭祖大典”,族长用潮汕话诵读家训,孩童们则在天井里追逐,香火与笑声交织成最鲜活的宗族图景。
更特别的是 “婆祠”(女性祠堂),这在重男轻女的旧时潮汕极为罕见。这座清光绪年间修建的祠堂,专为纪念族中三位守节抚孤的女性而建,门联 “淑德垂范” 由当时的潮州知府题写,如今仍是村妇们议事、做粿品的场所。
(二)侨批里的跨国牵挂
作为著名侨乡,司下村 90% 的家庭有海外亲属,村史陈列馆里保存着 200 余封 “侨批”(潮汕华侨寄回家乡的书信与汇款单)。1937 年,旅居马来西亚的林世昌在侨批中写道:“此地橡胶价跌,然儿每月仍可寄回叻币五元,望母亲购米勿惜钱”,信纸边缘还画着简笔的橡胶树。这些侨批由 “水客” 辗转带回,信封上盖着汕头、槟城、新加坡等地的邮戳,是近代潮汕人下南洋的生活档案。
侨胞的影响深嵌在建筑里:村中的 “番仔楼”(侨居海外者所建楼房)融合了潮汕传统与南洋风格,骑楼式的廊柱刻着欧式花纹,而屋顶仍保留 “四点金” 的硬山式造型。1946 年建成的 “世德楼”,门框镶嵌着从暹罗(泰国)运回的柚木,楼梯扶手则用马来西亚的硬木雕刻,成为村中最醒目的 “跨国建筑”。
三、指尖与舌尖上的潮汕基因
(一)老手艺的坚守
司下的木雕师傅林炳坤是市级非遗传承人,他的工作室就在祠堂旁的老屋里,案头摆满刻刀、凿子,墙上挂着为广州光孝寺雕刻的 “花鸟纹” 构件。“潮式木雕讲究‘通雕’,要让花纹从任何角度看都立体,” 老人说着,拿起一块樟木坯料,凿子在他手中上下翻飞,木屑如雪片落下,三小时后,一朵盛开的木棉花便初具雏形。
村西的 “老油坊” 仍用传统工艺榨取蒜头油:本地独头蒜经石臼捣碎,与花生油按比例混合,装入竹篾笼用木榨挤压,出油率虽比机器低 15%,但香气更浓郁。油坊主人林秀卿说,最忙时一天要榨 300 斤,供汕头、深圳的潮汕菜馆预订,“老客就认这口‘土味’”。
(二)时令里的粿品故事
潮汕人 “时年八节” 的仪式感,全藏在司下的粿品里。正月做 “鼠壳粿”,用田间鼠麴草与糯米粉混合,包入花生芝麻馅;清明蒸 “朴籽粿”,取朴树叶榨汁调色,祈求 “清白做人”;七月半的 “红桃粿” 则用桃形印模按压,象征长寿。村中的 “粿品合作社” 里,阿婆们围坐搓粉,年轻媳妇用手机直播制作过程,单场直播能卖出 500 斤粿品,最远的订单来自新疆。
最热闹的是冬至前夜,全村主妇聚集在祠堂,用大蒸笼蒸 “冬节圆”(汤圆),糯米粉要搓至 “三光”(盆光、手光、粉光),圆子煮熟后,先祭祖再分食,每人必须吃双数,寓意 “好事成双”。蒸汽弥漫中,潮汕话的笑谈与木蒸笼的吱呀声交织,是寒冬里最暖的人间烟火。
四、新旧交织的当代脉动
司下的蜕变藏在细节里:老祠堂加装了消防喷淋系统,木雕工作室引入电脑绘图辅助设计,但雕刻仍坚持手工;侨批陈列馆开通了 VR 展厅,海外侨胞可线上 “云祭祖”,而清明的扫墓习俗依旧庄重。村支书林伟宏说:“保护不是把村子做成标本,是让传统活在当下。”
产业转型更显活力:依托司马浦镇的针织产业基础,司下 60% 的家庭参与服装加工,从传统的手工缝补到现在的电脑绣花,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年轻人林晓婷的淘宝店专售潮汕特色童装,去年 “双 11” 当天销量突破 3000 单。而村东的 “侨乡创客园”,吸引了 5 名海外留学青年返乡创业,他们用短视频推广潮汕文化,账号 “司下阿妹” 的英歌舞教学视频,在海外社交平台获赞超 10 万。
当暮色染红司马浦溪的水面,龙津桥上的路灯次第亮起,照亮石板路上归家的村民 —— 刚从针织厂下班的女工,提着新鲜的牛肉丸;放学的孩童,举着糖画师傅做的 “老鼠偷油”;祠堂前的空地上,老人们用潮汕话唱着潮剧选段,伴奏的二胡声与远处工厂的机器声奇妙地融合。
司下的故事,是潮汕古村的缩影:它的经纬里,有榕江水的流动,有侨批的跨国墨迹,有木雕的刀痕,也有电商的数据流;它的年轮中,既生长着祠堂的香火,也萌发着创客的新意。这座村子的生命力,正在于让每一段历史都不被遗忘,让每一种传承都能找到新的土壤 —— 就像村口的古榕,老根深扎大地,新枝仍向天空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