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预警齐发 多部门联合提醒防范
近日,天气变化频繁,多地遭遇强降雨天气。中央气象台、水利部、自然资源部等多部门接连发布暴雨蓝色预警、山洪灾害气象橙色预警以及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 ,涉及内蒙古、河北、河南、山东、湖北、湖南、四川、贵州、广西、广东、云南等多个地区,提醒公众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做好防范措施,保障出行安全。
(一)暴雨蓝色预警:多地迎大到暴雨,局地强对流频发
7 月 22 日 18 时,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暴雨蓝色预警,预计 22 日 20 时至 23 日 20 时,内蒙古河套地区、河北中南部、河南北部、山东中北部、湖北西部、湖南西部、四川盆地中南部、贵州、广西、广东、海南岛、云南等地部分地区有大到暴雨,湖北西南部、湖南西北部、四川盆地东南部等局地有大暴雨(100~140 毫米)。此次降雨过程不仅雨量较大,还伴随短时强降水(最大小时降雨量 20~50 毫米,局地超 70 毫米)和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强降雨可能导致城市排水系统不堪重负,出现内涝,道路被淹,影响交通正常运行,行人、车辆在积水中行进困难,还可能造成公共交通延误甚至停运。此外,强对流天气带来的大风可能吹倒广告牌、树木,对行人和建筑物安全构成威胁。面对这样的天气状况,居民需提前做好防范,如准备雨具、检查家中排水设施等;相关部门也需加强城市排水系统的维护和管理,及时清理排水管道,确保排水顺畅。
(二)山洪灾害气象橙色预警:南方五省部分地区风险升级
水利部与中国气象局联合发布山洪灾害气象预警,内蒙古中部、湖北南部、湖南北部、四川南部、贵州东北部和西部、云南东北部和南部等地存在黄色预警风险,其中湖北南部、湖南北部、四川南部、贵州东北部、云南东北部等地因强降水集中,发生山洪灾害可能性大(橙色预警)。山区地形复杂,在强降雨作用下,极易引发山洪灾害。局地短历时强降水可能使山区河流迅速涨水,水流湍急,冲毁桥梁、道路,威胁沿岸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同时,洪水携带的泥沙、石块等还可能堵塞河道,进一步加剧灾害影响。当地政府应提前组织居民熟悉转移路线和避险场所,加强对山洪灾害隐患点的监测,一旦发现险情,及时发出预警信号,组织群众转移。居民在接到预警后,应迅速按照预定路线撤离,避免贪恋财物,确保自身安全。
(三)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13 省市区进入高风险区
自然资源部与中国气象局联合提示,福建东南部、山东中部、湖北中部和南部、湖南中部和北部、广东南部和东部、广西南部、重庆东南部、四川东南部、贵州东北和西北部、云南东北部和西南部等地地质灾害气象风险较高(黄色预警),湖北南部、贵州西北部、云南东北部等地因山体含水量饱和、坡度较大,发生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风险高(橙色预警)。持续的强降雨会使山体土壤含水量达到饱和状态,降低山体稳定性,稍有外力作用,就可能引发滑坡、泥石流。这些灾害具有突发性和破坏性,会掩埋房屋、阻断交通,给救援工作带来极大困难。在预警区域内,居民应避免在沟谷、陡坡等危险地带停留和居住,远离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排查和治理,设置警示标志,提醒过往行人车辆注意安全 。
二、重点影响区域及分级应对措施
面对如此严峻的天气形势,不同预警区域需采取针对性的防范措施,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出行顺畅。
(一)橙色预警核心区:立即启动最高级别防范
湖北南部(咸宁、宜昌)、湖南北部(岳阳、常德)、四川南部(宜宾、泸州)、贵州东北部(遵义、铜仁)、云南东北部(昭通、曲靖)等地,是此次预警中的橙色预警区域,这些地区发生山洪灾害和地质灾害的可能性极大。当地需严格执行 “三避让” 原则(主动避让、提前避让、预防避让),高风险隐患点受威胁人员须按当地政府组织立即撤离至避险安置点。临坡临崖临沟临水居民要密切关注撤离信号,尤其是在夜间,更应避免逗留在危险区域。夜间视线不佳,一旦发生灾害,逃生难度将大大增加。比如在 2021 年河南郑州的特大暴雨灾害中,就有不少居民因对危险区域的忽视,在夜间遭遇洪水围困。在这些橙色预警区域,政府应提前组织好撤离工作,确保每一位居民都了解撤离路线和避险安置点位置,同时加强对危险区域的管控,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禁止无关人员进入。
(二)黄色预警关注区:加密监测与动态防范
内蒙古中部、河北中南部、山东中北部、广东中南部、广西北部、重庆东南部等黄色预警区域,虽然风险等级较橙色预警区低,但也不能掉以轻心。这些地区需加强对中小河流、山区道路、建筑工地的巡查,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安全隐患。公众出行时要避开易积水路段,驾车时注意控制车速,保持车距,避免紧急制动,防止车辆失控。遇突发降水时,要远离河道、山脚,因为河道在降水后可能迅速涨水,山脚则可能发生滑坡等地质灾害。公众还应及时通过 “国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 获取实时更新,以便根据天气变化调整出行计划。该平台汇聚了多部门的预警信息,能为公众提供权威、及时的气象和灾害预警,帮助公众提前做好防范准备 。
三、不同场景出行安全指南
面对复杂的天气和路况,不同出行场景都存在潜在风险,掌握相应的安全指南至关重要,关键时刻能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
(一)陆路交通:警惕 “隐形杀手”,严守通行规则
- 城市道路:强降雨容易使城市道路出现积水,立交桥下、隧道入口、低洼路段往往是积水的重灾区。这些地方地势较低,排水相对困难,积水深度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加。当积水深度达到一定程度时,车辆的进气口容易进水,导致发动机熄火,车辆被困。因此,出行时一定要避开这些危险区域。如果不慎驶入积水路段,首先要观察积水深度,若积水深度超过半个轮胎高度,切勿强行通过,应立即停车并倒车撤离。在停车时,也要注意选择安全的位置,远离广告牌、老树、围墙等,因为在大风天气下,这些物体可能会倒塌,对车辆和人员造成伤害。比如在 2019 年北京的一次暴雨中,就有车辆因停在广告牌下,被倒塌的广告牌砸中,造成严重损失。
- 山区公路:山区公路地形复杂,临崖临沟路段在暴雨冲刷下,路基可能变得不稳定,容易发生坍塌。同时,山体也可能因雨水浸泡而出现落石、滑坡等地质灾害。在出行前,要提前了解路况信息,若发现有 “前方塌方”“道路封闭” 等警示标志,应果断绕行,不要冒险前行。若在行驶过程中遇到落石或路基塌陷,要立即倒车撤离,切勿停留。如果无法倒车,应迅速下车,向远离山体的方向奔跑,寻找安全的地方躲避。2020 年,在贵州的一条山区公路上,一辆客车在行驶过程中遭遇山体滑坡,由于司机反应迅速,及时停车并组织乘客撤离,才避免了一场重大伤亡事故。
- 公共交通:地铁、公交等公共交通工具在遇到恶劣天气时,可能会根据实际情况对线路进行临时调整。例如,地铁可能会因积水等原因暂停部分站点的运营,公交可能会改变行驶路线。在这种情况下,乘客要积极配合调度安排,不要抢行,以免发生危险。乘坐长途客车出行时,一定要选择资质齐全的承运方,不要乘坐超载客车。超载会严重影响车辆的行驶安全,在遇到紧急情况时,车辆的制动性能和操控性能都会下降,增加事故发生的风险。同时,若司机冒险在恶劣天气下发车,也要坚决拒绝乘坐,保障自己的生命安全 。
(二)铁路与航空:提前核查班次,预留缓冲时间
- 铁路出行:湖北、湖南、贵州、云南等暴雨集中区,高铁、普速列车可能因线路巡查、积水限速等原因临时停运或晚点。铁路部门为确保安全,会对线路进行全面检查,排除隐患,这就可能导致列车运行时间受到影响。因此,出行前一定要通过 12306 官网或 APP 实时查询列车运行信息,了解车次是否有变动。同时,预留 2 小时以上候车时间,以防列车晚点,避免耽误行程。若遇到列车停运或晚点,要保持冷静,听从车站工作人员的安排,及时办理退票或改签手续。比如在 2021 年河南暴雨期间,多趟列车停运,许多旅客因为提前了解了列车运行信息,及时调整了出行计划,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烦。
- 航空出行:广东、广西沿海及四川盆地,雷暴天气较为频繁,对航班起降影响较大。雷暴中的强对流气流会使飞机在起降过程中产生颠簸,影响飞行安全;雷电还可能对飞机的电子设备造成干扰,导致仪表失灵。所以,旅客要密切关注航空公司通知,及时了解航班动态。若遇雷雨天气,应在候机楼内避险,切勿靠近廊桥玻璃幕墙。因为雷电可能会击中廊桥,靠近玻璃幕墙容易受到电击伤害。若航班延误或取消,要积极与航空公司沟通,了解后续安排,合理调整行程 。
(三)水上与景区:严格遵守封闭管理,杜绝冒险活动
- 水上活动:长江中下游、珠江流域及山区水库周边景区,在强降雨期间,水位可能迅速上涨,水流变得湍急,增加了水上活动的危险性。为保障游客安全,这些景区通常会暂停漂流、游船等项目,涉水工程也会全部停工,渔民需回港避风。游客要严格遵守景区规定,不要私自进行水上活动。比如在 2023 年,某景区因游客无视景区关闭漂流项目的通知,私自下水漂流,结果遭遇突发洪水,导致多人遇险。所以,遵守景区规定是保障自身安全的重要前提。
- 景区游览:九寨沟、张家界、黄果树等山区景区,在暴雨天气下,可能会因地质灾害风险增加而临时关闭。景区关闭是为了防止游客进入危险区域,避免发生意外。游客切勿擅自进入未开放区域,即使景区未关闭,在游览过程中也要听从导游指挥,注意观察周围环境,如发现有山体滑坡、落石等迹象,要迅速向地势较高处转移。若在景区内遇到紧急情况,要及时向景区工作人员求助,不要盲目行动。
四、极端天气频发背后:三大成因解析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繁发生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近期我国多地连发的暴雨、山洪和地质灾害预警,正是这种气候变化影响的直观体现。深入剖析这些极端天气背后的成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气候变化的复杂性,为未来的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一)大气环流异常:冷暖空气 “激烈交锋”
大气环流是地球大气运动的基本状态,它的异常变化往往是极端天气事件的重要诱因。当前,副热带高压北抬西伸,这一变化使得其位置和强度出现异常。副热带高压作为大气环流中的重要系统,它的北抬西伸导致西南季风能够带来更为充沛的水汽,这些水汽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我国内陆地区。与此同时,北方冷空气也频繁南下,冷暖空气在长江流域、云贵高原等地持续交汇。这种交汇并非简单的相遇,而是形成了一种 “列车效应”。就像一列列火车不断驶来,每次冷暖空气的交汇都带来一次强降水过程,且降水区域相对固定,导致强降水反复叠加。持续的强降水使得土壤含水量迅速饱和,河流、湖泊水位急剧上升,触发了山洪灾害的发生。过多的降水还会使山体的稳定性下降,增加了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连锁风险 。
(二)下垫面条件脆弱:山区地质与城市化叠加效应
下垫面条件对极端天气的形成和发展也有着重要影响。湖北、贵州、云南等地多喀斯特地貌、碎屑岩山体,这些地区的地质条件较为脆弱。喀斯特地貌多溶洞、地下暗河,山体岩石的可溶性较强,在长期降雨的作用下,岩土体中的矿物质被溶解、流失,导致岩土体强度下降。碎屑岩山体的岩石结构相对松散,抗侵蚀能力较弱,雨水的冲刷容易使山体表面的岩石和土壤松动。当强降雨来袭时,这些原本就不稳定的山体极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在广东、山东等城市化区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地面硬化率不断提高。大量的土地被混凝土、沥青等硬质材料覆盖,雨水渗透速度大大减慢。在强降雨情况下,地面径流迅速增加,城市排水系统难以承受如此大的水量,从而加剧了城市内涝风险,形成 “城市洪水” 隐患。城市中的高楼大厦还改变了空气流动的路径,形成了局部的小气候,进一步增加了极端天气发生的复杂性 。
(三)全球变暖驱动:极端事件频率强度双升
全球变暖是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的根本原因之一。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数据显示,近 50 年全球极端降水事件发生率上升了 20%。在我国,南方地区的山洪灾害临界雨量下降了 15%,这意味着在相同降雨量的情况下,成灾风险显著提高。全球变暖使得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增加,为强降水提供了更充足的水汽条件。气温的升高还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进而影响了全球的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使得气候系统变得更加不稳定。原本相对稳定的天气模式被打破,极端高温、极端降水、极端干旱等事件频繁发生。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不能再仅仅依靠传统的 “单点防御” 模式,即针对单一灾害进行防御,而需要转向 “系统治理”,从整个气候系统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制定全面的防灾减灾策略。这包括加强对气候变化的监测和研究,提高灾害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提高城市和区域的韧性等 。
五、结语:以 “主动防” 代替 “被动抗”,守护出行安全
三预警齐发既是对防灾体系的考验,更是对公众安全意识的警示。气象预警的 “提前量”,需要转化为行动上的 “安全量”—— 政府部门压实责任、企业落实停工停产、个人增强自救能力,多方协同才能构筑极端天气下的安全屏障。近期计划前往预警区域的公众,建议暂缓行程;确需出行者,务必将 “安全” 放在首位,让每一次出发都能平安抵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