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情解析:从 “工业牙齿” 到价格标杆的逆势突围
(一)价格走势:突破十年瓶颈的狂飙之路
在大宗商品市场的跌宕起伏中,钨价宛如一匹黑马,于 2025 年书写着震撼的逆袭篇章。2025 年 7 月,黑钨精矿(≥65%)报价如火箭般攀升至 18.4 万元 / 吨,白钨精矿也不甘示弱,达到 18.3 万元 / 吨,钨粉、APT 等核心产品价格亦是一路凯歌,同步刷新历史纪录,较年初涨幅均超 25%。自 4 月以来,江西地区钨精矿月涨幅达 17.42%,单日涨幅多次突破千元 / 吨,彰显出 “小金属之王” 的非凡气势。
回顾往昔,自 2013 年以来,钨价始终在震荡区间内徘徊,市场参与者在漫长的等待中翘首以盼新的行情。而如今,在供应偏紧与制造业复苏预期的双重引擎驱动下,钨价终于突破了长达十余年的震荡枷锁,昂首迈入技术性牛市。德邦证券、百川盈孚等权威机构纷纷发声,对这一行情予以高度关注与深入解读,他们指出,钨价的这一轮上涨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振的结果,未来钨价的走势将深刻影响全球工业格局。
(二)市场反应:产业链异动与资本聚焦
钨价的飙升,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产业链中激起层层涟漪。中钨高新、章源钨业等行业龙头企业迅速做出反应,通过互动平台或公告,明确地向市场传达了调价策略,部分合金产品价格上调 5%-10%。这一举措不仅是企业对成本压力的合理转嫁,更是对市场供需关系的敏锐洞察与积极适应。
资本市场也对钨价上涨做出了热烈回应。数据宝的统计数据显示,申万二级小金属行业指数自 3 月以来涨幅超 19%,呈现出强劲的上扬态势。洛阳钼业、中钨高新等个股更是表现亮眼,涨幅超 40%,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增幅均超 50%,成为投资者眼中的香饽饽。机构调研热度也随之飙升,中矿资源、厦门钨业等公司吸引了超百家机构扎堆调研,调研焦点主要集中在光伏钨丝产能爬坡与资源自给率提升等关键议题上,这充分反映出市场对钨行业未来发展潜力的高度认可与强烈期待 。
二、驱动因素:供需失衡下的价值重估逻辑
(一)供给端:政策与资源双重约束下的产能收缩
- 政策刚性收紧:自然资源部于 2025 年发布的首批钨矿开采指标,犹如一颗投入钨矿市场的重磅炸弹,引发了行业的剧烈震动。指标显示,钨矿开采总量被严格控制在 5.8 万吨,相较于上一年度,同比减少了 4000 吨,减幅达到了 6.45%。这一削减幅度,无疑是对钨矿供应的一次强力调控。
在主产区方面,江西作为钨矿的核心产区,其配额遭遇了大幅削减,减少量高达 2370 吨,这对当地的钨矿开采企业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而湖北、安徽等低产区的情况更为严峻,其开采指标直接归零。这些政策调整,使得原生矿的供应缺口迅速扩大至 12%,市场上的现货流通量也随之大幅减少,同比下降了 30%。
环保督察的常态化,更是给钨矿开采企业戴上了一道 “紧箍咒”。在湖南、江西等地,一系列严格的环保督察整改方案相继落地实施。这些方案对选矿、冶炼等环节提出了更高的环保要求,导致部分企业因无法满足要求而不得不限制产能,甚至停产整顿。这进一步加剧了钨矿供应的紧张局面,使得矿山的开工率降至 60% 以下 ,市场上的现货流通量愈发稀缺。
- 资源禀赋恶化:随着长期的高强度开采,钨矿资源的禀赋状况日益恶化。主力矿山的平均品位出现了显著下降,从曾经的 0.42% 降至如今的 0.28%。品位的降低,意味着开采相同数量的钨矿,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据统计,当前钨矿的开采成本已经突破了 10 万元 / 吨,这对众多中小矿企来说,是难以承受之重。
在高昂的成本压力下,中小矿企的停产率超过了 30%。这些企业的退出,使得市场上的钨矿供应进一步减少。同时,全球可流通的钨精矿库存也在持续下降,目前已降至 5 万吨以下,创下了近十年的低位。这一库存水平,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进一步加剧了钨矿市场的供需矛盾。
(二)需求端:传统复苏与新兴领域的双向拉动
- 传统工业需求回暖:制造业作为钨产品的传统应用领域,其发展态势对钨价有着重要影响。随着制造业 PMI 重返扩张区间,金属切削刀具、矿用耐磨工具等领域对硬质合金的需求出现了边际改善。在金属切削刀具市场,随着制造业的复苏,机械加工企业对刀具的需求逐渐增加。刀具作为机械加工的 “牙齿”,其质量和性能直接影响到加工效率和产品质量。而硬质合金刀具以其高硬度、高耐磨性和良好的切削性能,成为了金属切削领域的首选。全球金属切削刀具市场呈现出稳健的增长态势,预计到 2029 年,市场规模将达到 433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 4.2%。这一增长趋势,将为钨产品在传统工业领域的应用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
- 新兴赛道爆发式增长:在新兴领域,光伏和军工成为了钨产品需求增长的新引擎。在光伏领域,钨丝作为一种新型的切割材料,正逐渐崭露头角。其渗透率已突破 14%,厦门钨业的 33μm 主流产品已实现批量供货,并且在 31μm 及更细规格的技术储备上也已成熟。钨丝相较于传统的切割材料,具有更高的强度和更好的切割性能,能够有效提高光伏硅片的切割效率和质量。同时,其单吨利润较传统产品高出 35%,这使得企业纷纷加大对光伏钨丝的生产和研发投入。
军工领域对钨产品的需求也在激增。中钨高新作为军工领域的重要供应商,其军工订单占比已达 38%。公司研发的 0.01mm 极小径铣刀,成功实现了进口替代,填补了国内空白。在军工装备制造中,钨合金以其高硬度、高强度和良好的耐高温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导弹、火箭、飞机等关键部件的制造。随着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加速推进,军工领域对钨产品的需求还将持续增长 。
三、市场影响:从上游到终端的传导效应与行业分化
(一)产业链价格传导机制激活
钨价的大幅上涨,如同推倒了多米诺骨牌,引发了产业链上下游价格的连锁反应。在这一过程中,上游钨精矿价格的上涨迅速向中游的 APT、钨粉以及下游的硬质合金等产品传导。章源钨业、华锐精密等企业多次发布调价函,对合金产品和刀具产品的价格进行上调,上调幅度在 3%-10% 之间。
对于刀具企业来说,原材料成本在总成本中的占比大幅提升,部分企业的原材料成本占比已经从以往的 30% 提升至 40%。这无疑给企业的成本控制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部分企业的毛利率也因此受到了明显的影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
在国际市场上,不同地区对钨价上涨的反应呈现出 “冰火两重天” 的局面。在欧洲市场,由于 APT 现货溢价高达 13%,这使得中国的钨产品在欧洲市场具有了更强的价格竞争力,从而催生了出口潮。中国的钨产品出口量大幅增加,满足了欧洲市场对钨产品的需求。
然而,美国市场的情况却截然不同。美国对中国钨铁加征 50% 的关税,这一举措使得中国中低端钨制品在美国市场的价格竞争力大幅下降,海外订单同比下滑了 40%。这不仅给中国的钨制品出口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促使企业不得不重新审视市场策略,加速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型,以寻求新的市场机遇 。
(二)资本与政策的双重赋能
随着钨价的上涨和行业前景的日益看好,资本开始加速流入钨行业。自 5 月以来,钨概念板块主力净流入超过 10 亿元,这一数据充分显示了市场对钨行业的高度关注和积极投资态度。中钨高新、厦门钨业等行业龙头企业更是成为了资本追逐的对象,获得了北上资金的持续增持。北上资金的流入,不仅为企业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也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的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
在政策层面,国内外政策对钨行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国内方面,“专精特新” 补贴政策向硬质合金领域倾斜,单家企业最高可获得 5000 万元的资金支持。这一政策的出台,极大地激发了企业的创新活力和发展动力,推动了硬质合金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国际方面,欧盟启动了 2 万吨战略储备招标,这一举措旨在加强欧盟对钨资源的战略储备,保障欧盟在钨资源领域的供应安全。美国也在加速构建国家钨储备,通过多种渠道增加钨资源的储备量。这些国际政策的变化,使得全球战略资源争夺进入了白热化阶段,也进一步凸显了钨资源在全球经济和战略格局中的重要地位 。
四、未来展望:高位震荡中的机遇与挑战
(一)机构多空分歧与价格锚点重构
在对钨价未来走势的研判上,市场机构呈现出明显的多空分歧。德邦证券、中金公司等一众看多机构,基于对行业供需格局的深入分析,给出了乐观的预期。他们预计,到 2025 年,行业供需缺口将超过 4600 吨,这一缺口的出现,主要源于供给端的持续收缩以及需求端新兴领域的爆发式增长。
从供给端来看,政策层面的刚性约束仍将持续,开采指标的缩减趋势难以逆转,这将限制新增产能的释放。同时,现有矿山资源品位的下降以及开采成本的上升,也使得中小矿企的生存压力增大,进一步加剧了供给的紧张局面。
需求端,光伏钨丝与核聚变材料等新兴需求领域正展现出巨大的潜力。随着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对钨丝的需求呈现出几何级增长;核聚变技术的突破,也使得钨作为核心材料的需求大幅提升。这些新兴需求有望消化过剩产能,推动钨价中枢上移至 18 - 20 万元 / 吨。
然而,风险因素也如影随形,不容忽视。在技术替代方面,碳化硅刀具的成本下降趋势对传统钨需求构成了严重威胁。若碳化硅刀具成本再降 10%,可能会冲击 35% 的传统需求,这将对钨价的上涨形成强大的阻力。
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也给钨行业带来了不确定性。欧盟拟对华钨制品加征关税,一旦实施,这将直接影响中国钨制品的出口,冲击出口产业链的利润,进而对钨价产生负面影响。
(二)企业战略分化与技术突围
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钨行业企业纷纷采取不同的战略,以适应市场变化,谋求发展。龙头企业凭借其强大的资金实力和技术研发能力,加速资源整合与技术布局,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中钨高新完成了柿竹园钨矿资产注入,这一举措使其资源自给率大幅提升至 70%。通过整合优质资源,中钨高新在原材料供应上获得了更大的优势,有效降低了成本,增强了抗风险能力。同时,公司积极布局新兴领域,与法国 ITER 项目签订核聚变钨组件试验协议,军工订单占比稳居 38%,在高端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
厦门钨业同样表现出色,其 100 亿米光伏钨丝产线已实现满产,在光伏钨丝市场上占据了重要地位。公司还前瞻性地布局 NL 结构正极材料,与宁德时代等行业巨头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高端业务毛利率提升至 38%,展现出强大的盈利能力。
章源钨业在钨行业中也颇具影响力,其 APT 产能位居全球前三,精矿自给率达到 100%,这使其在成本控制上具有明显优势。公司通过不断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进一步巩固了在市场中的地位。
在这些龙头企业的引领下,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CR5 已达 60%。技术壁垒与资源禀赋成为企业竞争的核心要素,拥有先进技术和丰富资源的企业将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而那些技术落后、资源匮乏的企业则面临着被淘汰的风险 。
钨价的十年新高,不仅仅是市场周期轮回的结果,更是全球供应链重构与技术革命共同催生的价值重估。在供给刚性与需求多元的长期矛盾下,兼具资源储备与技术突破的龙头企业,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在这场 “工业牙齿” 的价值发现之旅中持续领跑,成为行业发展的中流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