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淮丘陵的起伏褶皱里,在南京都市圈的辐射光环下,藏着一座兼具山水灵秀与产业活力的城区 —— 南谯。这里有皇甫山的林海松涛,有滁菊的清雅芬芳,有二郎庙会的烟火喧嚣,更有长三角一体化浪潮中的奋进节拍。从南朝南谯州的建制沿革到如今 “经济强、城乡美、百姓富” 的发展蓝图,这片土地始终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生长,书写着皖东大地的独特篇章。
一、地理基底:山水塑造的 “皖东门户”
南谯的风骨,由山水自然雕琢而成。地处皖东中部的这片土地,恰好落在江淮之间的过渡地带,西北倚低山丘陵,东南接滁河圩区,52% 的山区与 43% 的丘陵缓坡构成了它的基本轮廓,最高点大柳镇 “北将军” 山以 399.3 米海拔成为滁州制高点。这样的地形造就了 “分水岭” 的特殊身份 —— 皇甫山、磨盘山横亘其间,将境内水系分为长江、淮河两大流域,1191 平方公里的长江流域面积滋养着绝大多数土地。
水是南谯的灵动血脉。滁河、清流河等河流蜿蜒流淌,190 余座中小型水库如珍珠散落,其中沙河集水库(姑山湖)作为安徽省十大水库之一,以 38.4 万亩有效灌溉面积,让东南圩区成为名副其实的 “鱼米之乡”。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带来的温和气候与充沛降水,让这里的土壤孕育出独特物产:低山丘陵间的滁菊位列全国四大名菊之首,清代便成为贡品,如今 “金玉” 牌系列产品已斩获 “中国名牌农产品” 称号;皇甫山弥陀寺周边的 “南谯贡茶” 自明代闻名,现代培育的 “西涧春雪”“西涧雪芽” 更是省级名茶,3 万亩茶园构成了山间的绿色画卷。
独特的地理区位更赋予南谯发展优势。距南京仅 56 公里的距离,让它深度嵌入南京 1 小时都市圈,与浦口区隔滁河相望的地理位置,更为省际协同发展埋下伏笔。境内铁、白云石、麦饭石等 10 多种矿产资源,以及 500 余种乔灌木、数百种野生药材,共同构成了这片土地的富庶家底。
二、历史脉络:从古道关隘到红色热土
南谯的历史,在地名的更迭中沉淀。秦汉时属九郡,南朝始置南谯州,隋后归入滁州,历经新昌、永阳、清流等旧称,直至 1993 年成为地级滁州市辖区,千年建制史见证着江淮地区的文明演进。而留存的遗迹,则为这段历史写下了鲜活注脚。
古清流关是南谯历史地理的重要坐标。作为古代 “九省通衢” 的咽喉要道,这座关隘横亘在滁北群山之间,曾是南北交通的必经之地。关隘两侧的古驿道上,曾留下无数商旅的足迹,如今虽不复当年繁华,斑驳的砖石仍在诉说着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的过往。与古道相伴的,还有皇甫山深处的弥陀寺,这座古寺不仅孕育了著名的 “南谯贡茶”,更成为山林间的文化地标,将禅意与茶香融入自然。
近代以来,南谯又成为红色革命的热土。中共苏皖省委旧址静静矗立在这片土地上,见证着革命年代的烽火岁月。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是皖东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无数仁人志士在此投身救亡图存的斗争,红色基因也随之融入南谯的血脉,成为如今 “社会治理首善之区” 建设的精神养分。
历史的传承更体现在文化的延续中。明代列为贡品的章广镇麦饭石花生,20 世纪 50 年代便远销东南亚;张浦郢小磨麻油以 “丰乐” 牌商标获评省优,香气飘向沪宁各地。这些延续百年的特产,早已超越了物质本身,成为南谯历史底蕴的鲜活载体。
三、民俗烟火:庙会里的农耕记忆与时代新生
在南谯的民俗图谱中,二郎庙会是最具生命力的篇章。每年农历二月初四,腰铺镇的街道便会被锣鼓声与人群的喧嚣填满,这场被称为 “备耕节” 的省级非遗活动,早已成为当地人刻在骨子里的乡愁记忆。
庙会的起源藏着一段治水传说。相传古时白洋河泛滥成灾,百姓苦不堪言,二郎神途经此地,掷山压住泉眼,使河滩变良田。为感念恩德,百姓建庙祭祀,逐渐形成二月初四的庙会习俗。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这里是春耕前的 “农具集市”,镰刀、锄头、扫把等农具一应俱全,逛庙会买农具曾是家家户户的头等大事。年近花甲的雍女士仍记得,小时候庙会的水果只有荸荠、甘蔗,却能让她期待一整年,一根甘蔗甚至见证了她与老伴的相识相恋。
如今的二郎庙会,早已在传承中焕发新生。700 米的街道上,除了传统农具与农副产品,新增了南谯 - 浦口一体化商品展销区,滁菊、茶叶与浦口特产同台亮相,实现了 “引进来” 与 “走出去” 的互动。扫码猜灯谜、大头娃娃表演等活动,让古老庙会融入了政策宣传、科技普及的新内容。当年轻人用手机扫码领红包,老一辈在农具摊前追忆往昔,这场庙会便成了连接传统与现代的纽带,让农耕文化在烟火气中延续。
四、现代崛起:长三角中的产业与科创脉动
传统的根脉之上,南谯正以昂扬姿态拥抱现代发展。依托 “南京都市圈 + 合肥都市圈” 的双圈优势,这片土地正全力冲刺 “经济强区” 目标,2024 年前三季度,三大主导产业产值已达 77 亿元,同比增长 22%,彰显着强劲的发展动能。
产业升级是南谯发展的核心引擎。当地构建起 “3+3” 现代制造业体系,重点培育新能源、半导体和电子信息、新材料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南谯半导体设备及材料产业集群” 成功入选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利维能、众博新材料等企业获批国家级专精特新 “小巨人”,2.2 亿元建成的无人系统智能制造示范区已吸引 8 个项目入驻,与南航合作的吨级倾转旋翼飞行器实现首飞,低空经济正成为新的增长极。
科创平台为发展注入智力活水。安徽大学滁州研究院、滁州中关村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等一批载体落地,形成了 “项目聚人才、人才带项目” 的良性循环,2024 年以来已引进 D 类以上高层次人才 80 人。在 “亭满意、谯头堡” 营商环境品牌加持下,南谯经济开发区、沙黄工业区能级持续提升,为产业集聚提供了坚实支撑。
长三角一体化是南谯的最大机遇。浦口 - 南谯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建设加速推进,目标到 “十四五” 末建成区面积超 10 平方公里,实现营业收入超 100 亿元。内外畅达的交通体系正在形成,滁宁出行交通圈与快货物流圈让 “左右逢源” 的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实效。
五、生态民生:宜居之地的幸福答卷
南谯的发展,始终以 “百姓富” 为底色,在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中书写幸福篇章。“十四五” 规划明确提出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如今 41% 的森林覆盖率让绿色成为主色调,皇甫山国家森林公园里,鹤、鸳鸯等 11 种国家级保护动物在此栖息,构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图景。
乡村振兴让乡野焕发新机。作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南谯的 “绿一” 牌优质米获 “放心粮油” 称号,远销日韩等国。“东部协同发展先行区、西部生态农业旅游区、中部城市功能服务区” 的城乡格局逐步成型,农村污水、垃圾、厕所 “三大革命” 深入推进,让乡村既有 “颜值” 更有 “内涵”。
民生福祉不断增进。教育领域全力冲刺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高于全省水平;“健康南谯” 建设持续推进,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达 3.2 人,人均预期寿命提升至 79 岁。14.49 万人纳入基本养老保险,4.6 个 / 千人口的婴幼儿托位数,让社会保障网越织越密。
从皇甫山的晨雾到半导体车间的灯光,从二郎庙会的锣鼓到政务服务的微笑,南谯的每一面都鲜活而生动。这里有千年文脉的沉淀,有山水生态的馈赠,更有现代产业的激情。在长三角一体化的浪潮中,这座皖东门户正以 “经济强、城乡美、百姓富” 的姿态,奏响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时代交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