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解码 “发扬踔厉” 的精神基因
“发扬踔厉,率彼幽荒”,《礼记・乐记》中这句描述上古乐舞的文字,历经两千余年沉淀,早已超越音乐范畴,成为华夏民族精神谱系中 “意气昂扬、笃行不怠” 的象征。从先秦诸子 “知其不可而为之” 的求索,到近代仁人志士 “救亡图存” 的抗争,再到当代建设者 “敢为人先” 的开拓,“发扬踔厉” 始终如同一簇不灭的火炬,照亮中华民族在不同时代的奋进之路。它不是短暂的激情迸发,而是根植于文化血脉的精神自觉 —— 是面对困境时的坚韧不拔,是追求理想时的全力以赴,更是融入时代使命的担当作为。在当下民族复兴的关键阶段,重识并践行这一精神,具有尤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历史纵轴:发扬踔厉的千年传承与具象表达
在中华文明的漫长演进中,“发扬踔厉” 的精神从未缺席,而是通过无数个体的实践,凝结成可感可知的历史记忆。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带着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虽 “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却始终坚守 “克己复礼” 的理想,晚年仍 “韦编三绝” 整理典籍,其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的执着,正是早期发扬踔厉精神的生动写照。这种精神在乱世中化作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的担当,战国末年,屈原虽遭流放,却以《离骚》明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的呐喊,成为后世仁人志士坚守信念的精神坐标。
进入近代,当中华民族面临 “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时,发扬踔厉精神演变为 “救亡图存” 的抗争力量。1894 年,詹天佑毅然放弃美国优渥生活回国,面对外国人 “中国工程师不可能修成京张铁路” 的质疑,他率队翻山越岭勘察线路,创造性设计 “人” 字形铁路,用四年时间完成这项 “不可能的任务”,用实干打破偏见。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李大钊等先驱以《新青年》为阵地,高举 “民主与科学” 大旗,即便面临封建势力的打压,仍坚持唤醒民众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思想基础 —— 这种 “于无声处听惊雷” 的勇气,正是近代中国发扬踔厉精神的集中体现。
新中国成立后,发扬踔厉精神转化为 “建设祖国” 的磅礴动力。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邓稼先等科学家隐姓埋名扎根戈壁,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研制原子弹、氢弹,用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的奉献,为国家筑牢安全屏障;“铁人” 王进喜带领 1205 钻井队在大庆油田奋战,“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 的壮举,诠释了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的奋斗精神。这些跨越时代的实践,让发扬踔厉从抽象的精神概念,成为融入民族骨血的行动准则。
二、当代实践:发扬踔厉在多元领域的生动演绎
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发扬踔厉精神不再局限于特定领域,而是渗透到科技攻关、乡村振兴、文化传承等各个方面,展现出更丰富的时代内涵。在科技前沿,“发扬踔厉” 是科研工作者面对 “卡脖子” 难题时的迎难而上。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研发团队中,平均年龄 35 岁的青年工程师们,用 16 年时间攻克星间链路、高精度原子钟等 200 余项关键技术,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其中,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总设计师杨长风带领团队,在卫星发射前的关键时刻,连续 72 小时坚守岗位排查隐患,最终确保系统全球组网成功 —— 这种 “啃硬骨头” 的韧劲,正是当代科技工作者发扬踔厉的缩影。
在乡村振兴的战场上,发扬踔厉是基层干部与村民共同奋斗的 “新农人精神”。河南兰考县张庄村,曾是 “三害” 肆虐的贫困村,驻村第一书记王晓楠带领村民发展蜜瓜种植产业,从引进品种、搭建大棚到开拓市场,她每天扎根田间地头,手把手教村民种植技术。面对疫情导致的蜜瓜滞销,她创新开启 “直播带货”,单场直播销售额突破 50 万元,让张庄村从 “贫困村” 变成 “蜜瓜特色村”。如今,张庄村人均年收入从 2014 年的 3000 元增长到 2024 年的 1.8 万元,王晓楠说:“乡村振兴不是喊口号,而是要带着村民一起干,哪怕遇到再多困难,只要坚持下去就有希望。” 这种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的实干,让发扬踔厉精神在乡村沃土上开花结果。
在文化传承领域,发扬踔厉是非遗传承人 “守正创新” 的执着坚守。昆曲表演艺术家王芳从事昆曲艺术 40 余年,不仅精通《牡丹亭》《长生殿》等经典剧目,还致力于昆曲的年轻化传播。为了让年轻人爱上昆曲,她将传统唱腔与现代音乐元素结合,推出 “昆曲 + 流行” 的跨界作品,还走进高校开设昆曲工作坊,手把手教学生身段、唱腔。面对昆曲传承的断层困境,她牵头成立 “昆曲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培养出 20 余名青年演员,让这门 “百戏之祖” 重新焕发生机。王芳说:“传承非遗不仅要守住‘老祖宗的手艺’,更要让它跟上时代,这需要一辈子的坚持和创新。” 这种 “以匠心守初心” 的坚守,让发扬踔厉精神成为文化传承的 “接力棒”。
三、精神内核:发扬踔厉的三重维度与时代价值
深入剖析发扬踔厉精神,可发现其蕴含着 “理想引领、坚韧担当、创新突破” 三重核心维度,这三重维度共同构成了该精神在当代的价值底色。理想引领是发扬踔厉的 “灵魂”,它不是盲目的蛮干,而是基于坚定信念的自觉行动。从孔子 “克己复礼” 的理想,到邓稼先 “为国铸盾” 的追求,再到北斗团队 “服务全球” 的愿景,所有发扬踔厉的实践,都始于对 “为什么而奋斗” 的清晰认知。这种理想不是个人的 “小目标”,而是与国家发展、民族命运相连的 “大情怀”—— 正如钱学森所言 “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理想的高度决定了发扬踔厉的深度与广度。
坚韧担当是发扬踔厉的 “筋骨”,它体现为面对困难时的 “不放弃” 与面对责任时的 “不推诿”。在脱贫攻坚中,无数扶贫干部 “踏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即便遭遇自然灾害、资金短缺等难题,仍坚持 “一户一策” 精准帮扶,最终实现近 1 亿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在抗击新冠疫情中,医护人员 “逆行” 出征,社区工作者 24 小时值守,普通民众自觉配合防疫,这种 “众志成城” 的担当,正是坚韧精神的集体体现。正如古语所言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坚韧担当让发扬踔厉从 “个人选择” 升华为 “集体行动”。
创新突破是发扬踔厉的 “活力源”,它要求在坚守初心的同时,打破思维定势、探索新路径。在数字经济时代,浙江义乌的小商品商户们,从 “摆摊卖货” 到 “跨境电商”,再到 “直播出海”,不断创新销售模式,让义乌小商品销往全球 230 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传统制造业领域,海尔集团从 “制造家电” 到 “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通过创新转型实现 “从产品到生态” 的跨越,年营收突破 3000 亿元。这些实践证明,发扬踔厉不是 “守旧复古”,而是 “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唯有与时俱进,才能让精神始终保持活力。
在当下,发扬踔厉的时代价值尤为凸显。面对全球竞争加剧、科技革命加速的新形势,我们需要以理想引领明确方向,以坚韧担当应对挑战,以创新突破抢占先机。对于国家而言,这种精神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科技强国的 “精神动力”;对于个人而言,它是突破成长瓶颈、实现人生价值的 “行动指南”。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发扬踔厉精神,正是新时代奋斗者的 “精神标配”。
四、传承路径:让发扬踔厉精神融入时代生活
发扬踔厉精神不是历史的 “古董”,而是需要代代传承的 “活精神”,其传承离不开教育引导、实践培育与文化浸润的协同发力。在教育领域,应将发扬踔厉精神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从中小学的 “红色故事课堂”,到高校的 “创新创业教育”,通过案例教学、实践活动等形式,让青少年理解精神的内涵。例如,清华大学开设 “大国工匠进校园” 课程,邀请航天工程师、非遗传承人等走进课堂,分享奋斗故事;河南某中学组织学生重走 “长征路” 研学活动,让学生在徒步中体会 “坚韧不拔” 的精神 —— 这种 “沉浸式” 教育,能让精神从 “书本” 走进 “心灵”。
在实践培育方面,应搭建更多 “践行发扬踔厉精神” 的平台,让普通人有机会在岗位上、生活中践行精神。企业可开展 “岗位创新大赛”,鼓励员工在工作中攻坚克难;社区可组织 “志愿服务队”,引导居民参与基层治理、帮扶困难群众;政府可设立 “奋斗者表彰制度”,表彰在科技、教育、乡村振兴等领域表现突出的 “新时代奋斗者”。例如,深圳设立 “鹏城杰出人才奖”,表彰为城市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科研工作者、企业家;浙江某社区成立 “银发志愿服务队”,退休老人主动参与社区环境整治、邻里互助,这些实践让发扬踔厉精神从 “抽象概念” 变成 “可做可为的事”。
在文化浸润层面,应通过文艺作品、媒体传播等方式,让发扬踔厉精神融入大众文化生活。电影《流浪地球》通过讲述中国救援队 “拯救地球” 的故事,展现 “团结奋斗、勇于创新” 的精神;电视剧《山海情》以脱贫攻坚为背景,刻画了基层干部、村民 “苦干实干” 的形象,两部作品均引发广泛共鸣;短视频平台发起 “我的奋斗故事” 话题,普通网友分享自己在学业、工作、生活中的奋斗经历,累计播放量超 50 亿次 —— 这些文化产品能以 “润物细无声” 的方式,让发扬踔厉精神成为社会共识。
结语:以发扬踔厉之姿,赴时代之约
从《礼记・乐记》中的古老文字,到新时代的奋斗实践,发扬踔厉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前行路上的 “精神火炬”。它不是遥不可及的 “英雄叙事”,而是每个普通人都能践行的 “生活态度”—— 是学生攻克难题时的 “再坚持五分钟”,是职场人面对挑战时的 “主动担当”,是创业者遭遇挫折时的 “重新出发”。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民族复兴的征程需要更多 “发扬踔厉” 的奋斗者。当我们以理想为灯、以坚韧为帆、以创新为桨,将个人奋斗融入国家发展,就能让这簇千年不灭的精神火炬,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正如鲁迅先生所说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发扬踔厉,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脚踏实地的每一步 —— 这,就是属于我们这代人的 “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