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质史诗:从冰川到圣城的 568 公里
藏语中的 “吉曲”(意为 “快乐河”),在汉语世界被称为拉萨河。这条发源于念青唐古拉山脉中段北麓彭措拉孔马沟的圣河,自海拔 5283 米的冰川融水起步,以一个巨大的 “S” 形蜿蜒 568 公里,最终在曲水县注入雅鲁藏布江。它如一条蓝色绸带横亘在藏南高原,流域面积达 31760 平方公里,滋养着西藏最富饶的河谷平原,成为雅鲁藏布江流域面积最大的支流。
从源头的麦地藏布到与拉曲汇合后的正式命名,拉萨河在林周县完成河道转折,此后一路携带着念青唐古拉的冰雪精气,穿越峡谷与平原,最终孕育出海拔 3650 米的高原圣城。河流两岸群山海拔多在 3600 至 5500 米之间,河床地势平坦的区域形成了西藏主要的粮食产区,那些冲积而成的沃土,既承载着青稞的摇曳,也见证着直孔水电站与旁多水利枢纽的现代文明印记。
在拉萨市区北段,河流滋养出中国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城市天然湿地 —— 拉鲁湿地。这片 12.2 平方公里的 “拉萨之肺”,以 332 种高等植物和 39 种鸟类构成的生态系统,成为河流馈赠给圣城的自然瑰宝。当河水穿过城市边缘时,那些从娘热乡、夺底乡汇入的溪流,仿佛是大自然为这条圣河编织的银色流苏。
二、生命韵律:四季画布与湿地呼吸
拉萨河的四季流转,是一部用色彩书写的自然史诗。初春时节,河面冰凌消融,叮叮咚咚的流水声中,牛皮船与马头船重新出现在灰蓝色的河面上,如同印象派油画中的灵动色块。此时的河水带着雪山的清冽,在阳光折射下泛着碎银般的光泽,河畔的柳枝正酝酿着迟来的绿意。
初夏的丰盈让河水蜕变为碧色长龙,与两岸青山相映成趣。著名剧作家田汉在《文成公主》中用 “红山耸立,碧水中流” 描绘的正是这番景致。随着季风带来的降雨,河水流量骤增,浑浊的波浪拍打着河岸,展现出高原河流狂野的一面。此时的拉鲁湿地草木葱茏,西藏蒿草与芦苇在风中摇曳,为黑颈鹤等珍稀鸟类提供了绝佳的栖息场所。
秋日的拉萨河迎来最绚烂的时刻,“蓝云天,碧水流,黄叶地” 的画卷徐徐展开。杨树叶子将河畔铺成金色地毯,透明的浪花里能看见游动的裂腹鱼。拉鲁湿地的沼泽草甸上,龙胆草与海乳草绽放着最后的绚烂,为即将到来的寒冬储备能量。当第一片雪花飘落,河流进入静谧期,清亮的蓝冰与岸边的白雪相映,赤麻鸭、斑头雁等水鸟在未封冻的水域形成流动的色彩斑块。
冬日的河滩是拉萨人的天然客厅,人们带着酥油茶与风干牛肉在此晒太阳,看黑颈鹤掠过水面的优雅身姿。这种被藏族视为神鸟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每年都会如期造访这片湿地,成为河流生态健康的最佳见证。
三、文明印记:渡口歌谣与精神图腾
“拉东香嘎渡口,赶早坐船出发,走到布达拉宫,已是日头西斜”—— 这首古老民谣道出了拉萨河曾经的交通阻隔。在没有桥梁的年代,牛皮船是两岸往来的唯一选择,八旬老人兵兵记忆中的 “夏天划牛皮船,冬天撑木船”,正是几代人的集体记忆。那些用牦牛皮缝制的渡船,在急流中摇摇晃晃,让 “过拉萨河就像闯鬼门关” 的谚语流传多年。
河流的阻隔催生了独特的渡口文化。旧社会由贵族香嘎瓦掌控的渡口随意涨价,直到西藏解放后,“估如桑巴”(失去敛财机会的桥)的建成才终结了这段历史。如今青藏铁路拉萨河大桥的钢铁身躯与古老渡口遗址遥相呼应,构成文明演进的生动注脚。站在桥上远眺,北岸的布达拉宫与南岸的拉萨河形成 “红山映碧水” 的壮美格局,印证着松赞干布建城时 “因河筑宫” 的远见。
藏历七月的沐浴节,是河流赋予藏族同胞的精神盛宴。成千上万的人们在河中沐浴祈福,老人用河水擦身,青年畅游碧波,孩童嬉戏打闹,将 “水是生命之源” 的理念转化为盛大仪式。这种延续千年的传统,与河畔的大昭寺、哲蚌寺共同构成圣城的精神坐标。当暮色降临,夕阳为河水镀上金边,岸边转经者的身影被拉得很长,河水倒映的不仅是布达拉宫的金顶,更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
四、守护永续:检察蓝与碧水流
2023 年以来,拉萨检察机关的 “检察蓝” 成为守护拉萨河的新力量。在 “亚洲水塔” 专项活动中,47 吨河道垃圾被清理,60 余公里河道恢复整洁,3 处排污口被封堵,这些数字背后是 “河湖长 + 检察长 + 警长” 机制的高效运转。当检察官们沿着河岸摸排线索时,他们脚下的沙滩或许曾留下松赞干布时代的足迹,手中的检测仪器则记录着现代生态保护的严谨。
拉鲁湿地的保护历程堪称生态守护的典范。从 1995 年自治区级保护区到 2005 年晋升国家级,再到 2023 年正式对外开放,这片湿地见证着保护理念的升级。管理局投资 7 亿多元实施的生态恢复项目,包括核心区住户搬迁、渠道防渗工程和水质监测系统,让 “拉萨之肺” 的呼吸更加顺畅。如今湿地博物馆里的标本与监控中心的实时数据,让公众得以见证 332 种植物与 39 种鸟类的生命故事。
在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平衡中,拉萨河交出了独特答卷。检察机关与生态环境局的协作机制,将 48 件涉河案件线索转化为具体保护行动;污水处理设施的完善让河水清澈如初;禁渔政策使裂腹鱼种群数量稳步回升。当黑颈鹤的身影再次出现在冬日河面,当桃花在初春河岸绽放,这条流淌千年的吉曲,正以更健康的姿态继续书写它的生命史诗。
从念青唐古拉的冰川融水到雅鲁藏布江的交汇口,从牛皮船的摇曳到铁路桥的轰鸣,从沐浴节的欢歌到检察公益诉讼的庄严,拉萨河 568 公里的流程中,每一朵浪花都在诉说着高原的传奇。这条承载着自然馈赠与人文记忆的圣河,正以 “快乐河” 的本真之名,奔向更加清澈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