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钢铁与书香的交响
清晨的长洲岛,珠江水畔的薄雾尚未散尽,黄埔造船厂的龙门吊轮廓在晨光中若隐若现。不远处的黄船小学里,孩子们正在新建的体育馆前做着早操,清脆的口号声与远处船厂隐约的汽笛声交织成独特的晨曲。这所坐落于广州市黄埔区长洲路 241 号的学校,如同长洲岛工业肌理上一颗温润的明珠,既承载着百年造船工业的厚重记忆,又闪烁着现代教育创新的活力光芒。作为 “广东省基础教育劳动学科科研基地”,黄船小学将工业文明的基因注入教育实践,在钢与铁的硬朗底色上,描绘出劳动育人的生动图景。
一、工业土壤中的教育萌芽:从厂校共生到特色发展
黄船小学的成长轨迹,始终与长洲岛的工业发展脉络紧密相连。这片诞生了中国近代造船业重要基地的土地,为学校赋予了独特的 “工业基因”。虽然具体建校时间已难考证,但从史料记载的长洲岛造船业发展史来看,学校最初很可能是为解决船厂职工子女教育问题而创办,这种 “厂校共生” 的起点,奠定了其重视实践、崇尚劳动的教育传统。
随着时代变迁,黄船小学逐渐从企业附属学校转型为公办优质教育资源,但与工业文明的深厚联结从未断裂。2023 年,学校被广东省教育厅认定为 “广东省基础教育劳动学科科研基地”,这一荣誉标志着其劳动教育特色获得省级认可。更值得关注的是,学校与黄船技校的深度合作,共同打造了社区安全学习体验馆,为学生提供心肺复苏、安全用电等实操培训,这种将工业安全知识转化为青少年教育资源的做法,正是对 “厂校协同” 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在教育传承与创新的平衡中,黄船小学展现出独特智慧。2022 年开展的 “上善课程” 中,学校组织幼儿园孩子提前体验小学生活,通过游戏化教学培养良好习惯。这种幼小衔接的实践,既延续了教育的连贯性,又暗合了造船业中 “精密对接” 的工艺精神 —— 正如船体各部件的无缝衔接,教育阶段的平稳过渡同样需要精心设计。
二、劳动教育的三维实践:安全・技能・文化
黄船小学的劳动教育体系如同精密的船舶结构,由安全意识培养、实践技能训练和工业文化浸润三大支柱构成,共同支撑起 “做中学、学中创” 的教育理念。
安全教育作为劳动教育的基础,被置于优先地位。学校利用与黄船技校合作的优势资源,将工业安全培训体系改造为适合小学生的体验课程。在安全学习体验馆里,孩子们戴着迷你安全帽学习使用灭火器,通过模拟电路装置了解用电安全,在专业教官指导下练习心肺复苏。这种沉浸式体验让抽象的安全知识变得可触可感,正如造船业中 “安全第一” 的铁律,学校将安全意识深植于学生心中。
技能培养则聚焦于动手能力与创新思维的结合。作为劳动学科科研基地,学校开发了系列 “小小工程师” 工作坊,将造船工艺中的机械原理、结构设计等元素转化为适合小学生的 STEAM 课程。学生们用环保材料制作船舶模型,在实践中理解浮力原理;通过拆装简单机械装置,探索杠杆与齿轮的奥秘。2025 年启动的综合教学楼建设工程,更成为活生生的教学素材 —— 学校组织学生观察施工流程,记录建筑工人的劳动场景,甚至参与设计校园景观小品,让劳动教育走出课堂、融入生活。
工业文化的浸润则体现在日常教育的细节中。学校走廊陈列着长洲岛造船史的图文展,定期邀请船厂老工人讲述工业故事,开展 “船舶文化节” 等主题活动。这种文化传承不是简单的历史回顾,而是引导学生从工业发展中汲取创新精神与工匠精神。当孩子们了解到黄埔造船厂曾建造出中国第一艘沿海客货轮时,自豪感与使命感油然而生,这种情感共鸣正是劳动教育的高阶价值。
三、成长共同体的建造哲学:衔接・协同・远航
黄船小学的教育实践蕴含着深刻的 “建造哲学”—— 如同建造一艘远航的船舶,需要精准的衔接工艺、高效的协同机制和坚实的结构设计,培养人才同样需要构建连贯的成长链条、多元的协同网络和完善的支撑体系。
在幼小衔接领域,学校的探索颇具特色。2022 年与黄船幼儿园联合开展的 “幼小衔接实践周” 活动,通过 “模拟课堂”“校园探秘” 等环节,帮助幼儿平稳过渡到小学阶段。更具创新性的是,学校将劳动教育理念前置到学前教育阶段,设计了 “小小值日生”“工具认知” 等活动,使劳动习惯的培养形成教育闭环,这种连贯性正如船舶建造中从图纸设计到船体成型的完整流程。
“学校 - 企业 - 社区” 的协同育人网络则体现了开放办学的思路。除了与黄船技校的安全培训合作,学校还联合长洲街道开展 “安全宣传五进” 活动,通过 “小手拉大手” 形式,让学生成为家庭安全宣传员;与黄埔造船厂共建 “工业研学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参观生产车间;邀请家长中的技术能手担任校外辅导员,开设特色技能课程。这种多元协同模式,为学生搭建了接触真实社会的广阔平台。
2025 年投入建设的综合教学楼和体育馆项目,不仅是硬件设施的升级,更承载着教育理念的革新。新规划的劳动教育实践中心将包含数字化工坊、材料实验室等功能区,与原有安全体验馆形成互补;体育馆设计融入航海元素,其穹顶采用类似船舶甲板的力学结构,成为 “建筑即教育” 的生动教材。这座不断成长的校园,正如一艘持续升级的航船,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更坚实的 “甲板”。
结语:每个孩子都是自己的造船师
站在长洲岛的江岸边回望,黄船小学的故事恰如珠江潮起潮落的韵律 —— 既有对工业传统的敬畏坚守,又有对教育创新的破浪前行。作为广东省劳动教育科研基地,这所学校最珍贵的不是荣誉本身,而是找到了一条将地域文化基因转化为教育优势的特色之路。
从安全体验馆里认真练习急救动作的小小身影,到科技节上展示船舶模型的专注眼神;从幼小衔接时略带羞涩的试探,到毕业季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 黄船小学的孩子们正在这片工业沃土上,学习成为自己人生的 “造船师”。他们所掌握的不仅是具体的劳动技能,更是一种脚踏实地的态度、精益求精的精神和勇于探索的勇气。
随着新教学楼的拔地而起,黄船小学的教育航船正驶向更广阔的水域。在这艘承载着工业记忆与教育梦想的航船上,每个孩子都在书写属于自己的成长故事,而那些关于劳动、创造与坚持的品格培养,终将成为他们人生航程中最坚固的 “龙骨”,支撑着他们驶向更远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