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 “正色厉声”,有人会联想到 “声色俱厉的指责”“不留情面的批评”,甚至将其等同于 “粗暴与刻薄”。但事实上,“正色厉声” 的核心从非 “情绪发泄”,而是 “原则底线前的严肃坚守”——“正色” 是立场坚定的态度,不暧昧、不妥协;“厉声” 是话语有力的表达,不模糊、不纵容。它是面对不公时的 “清醒发声”,是触碰底线时的 “坚决制止”,是为了正义、责任或他人成长而 “放下和气,选择严肃” 的担当。在人情社会常讲 “和气生财”“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的当下,“正色厉声” 更像一把 “温柔的利剑”,既守住了原则,又不失理性与善意。
一、“正色厉声” 的内涵解析:不是 “粗暴”,而是 “有力量的正义”
1. 词义溯源:从 “态度” 到 “品格” 的延伸
“正色” 一词最早见于《论语・乡党》:“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朱熹注曰 “正色谨言”,指面对君主或长辈时,态度严肃、言行端正,不随意轻慢。“厉声” 则强调 “话语的力度”,但非 “音量的大小”——《后汉书・酷吏传》中记载董宣 “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虽语气严厉,却是为了维护法纪,而非个人情绪。
随着语境演变,“正色厉声” 逐渐融合为 “在原则问题上态度严肃、言语坚定” 的品格特质:它不是 “对人不对事” 的攻击,而是 “对事不对人” 的纠正;不是 “为了赢过他人” 的争执,而是 “为了守住底线” 的坚持;不是 “情绪化的发泄”,而是 “理性化的发声”。比如古人劝谏君主时 “犯颜直谏”,虽语气严肃、言辞犀利,却是为了国家安危,这正是 “正色厉声” 的核心 —— 以正义为内核,以严肃为外衣。
2. 核心要素:三大维度区分 “正色厉声” 与 “粗暴指责”
很多人混淆 “正色厉声” 与 “粗暴指责”,实则二者有本质区别,可从 “动机、态度、效果” 三个维度划分:
- 动机不同:“正色厉声” 的动机是 “维护原则或帮助他人”—— 比如老师严肃批评学生作弊,是为了让学生明白 “诚信的重要性”;交警对闯红灯的行人厉声劝导,是为了保护其生命安全。而 “粗暴指责” 的动机多是 “发泄情绪或彰显自我”—— 比如因小事对家人大吼大叫,是为了宣泄不满;因意见不合对同事恶语相向,是为了证明 “自己没错”。
- 态度不同:“正色厉声” 虽语气严肃,但态度平等、尊重 —— 即使批评他人,也会先明确 “对事不对人”,不否定对方的人格,比如 “这件事你做得不对,违反了规则,需要改正”。而 “粗暴指责” 常伴随人格否定,比如 “你怎么这么笨,这点事都做不好”“你就是故意的,没安好心”,用攻击性语言伤害他人。
- 效果不同:“正色厉声” 的最终目的是 “解决问题或促进成长”—— 学生因老师的严肃批评改正作弊行为,行人因交警的劝导遵守交通规则,最终达成 “正向改变”。而 “粗暴指责” 往往引发 “对抗与隔阂”—— 家人因指责心生委屈,同事因恶语产生矛盾,问题没解决,还破坏了关系。
二、古今实践:那些 “正色厉声” 的正义时刻
1. 历史中的 “正色厉声”:以原则守护家国与道义
在中国历史上,“正色厉声” 是忠臣、君子的重要品格,他们以严肃的态度、坚定的言辞,守护着家国大义与道德底线。
北宋包拯素有 “包青天” 之称,断案时从不因权贵而妥协。一次,国舅爷仗势强占民田,百姓告状无门,包拯得知后,传召国舅爷问话。国舅爷态度傲慢,拒不认罪,包拯当即 “正色厉声” 道:“汝身为皇亲,当遵国法,竟敢强占民田、欺压百姓,若不退还田产、赔罪道歉,本官定奏请皇上,按律处置!” 语气虽厉,却句句在理,国舅爷终因畏惧法纪而妥协,百姓得以收回田产。包拯的 “厉声”,不是为了耍威风,而是为了维护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的原则。
明代海瑞劝谏嘉靖皇帝时,更是将 “正色厉声” 的担当推向极致。当时嘉靖沉迷修道,不理朝政,朝政荒废、民不聊生。海瑞写下《治安疏》,直言 “陛下之误多矣”,在朝堂上念疏时,语气严肃、言辞恳切,虽明知可能触怒皇帝、引来杀身之祸,却仍坚持发声。嘉靖帝虽震怒,却也因海瑞的 “正色” 与 “忠诚” 而未杀他。海瑞的 “厉声”,是为了唤醒君主、拯救国家,是 “以死相谏” 的道义担当。
2. 现实中的 “正色厉声”:于细微处守护公共与个人
在当下生活中,“正色厉声” 并非只存在于 “大人物” 的故事里,普通人在日常小事中的严肃发声,同样闪耀着正义的光芒。
地铁上,常有乘客占座不礼让,有人选择沉默,有人却会 “正色厉声” 地提醒:“这位乘客,这个座位是爱心专座,旁边有老人站着,麻烦你让一下。” 语气严肃却不刻薄,既指出了对方的不当行为,又明确了 “尊老爱幼” 的公共道德,多数占座者会在这样的提醒下主动让座。这种 “厉声”,是为了维护公共秩序,不让 “自私” 挤占 “公德” 的空间。
校园里,当看到同学被欺负时,有的学生会选择旁观,有的却会站出来 “正色厉声” 地制止:“你们不能欺负同学,这是不对的,再这样我就告诉老师!” 虽可能面临被报复的风险,却仍坚持保护弱者,这种 “厉声”,是为了守护 “友善互助” 的校园氛围,不让 “霸凌” 伤害他人。
职场中,当发现同事为了业绩做假账时,有的人为了 “和气” 选择隐瞒,有的却会私下 “正色厉声” 地劝告:“做假账违反公司规定,也违背职业道德,一旦被发现,不仅会丢工作,还会影响你的职业生涯,咱们还是如实上报,一起想办法提升业绩。” 这种 “厉声”,是为了帮助同事守住职业底线,不让 “侥幸” 毁掉前途。
三、当代价值:为何我们需要 “正色厉声”?
1. 对抗 “沉默的大多数”,守护公共秩序
当下社会,“沉默的大多数” 是公共秩序面临的隐形挑战 —— 看到不文明行为(乱扔垃圾、破坏公物),怕得罪人而沉默;看到不公现象(倚老卖老、强买强卖),怕惹麻烦而回避。这种 “集体沉默” 会让不良行为愈发猖獗,而 “正色厉声” 正是打破沉默的 “突破口”。
比如在公园看到有人随意踩踏草坪,若有人 “正色厉声” 提醒:“草坪是公共绿地,踩踏会破坏植被,麻烦你走步道。” 不仅能制止当下的不文明行为,还能让周围人意识到 “这种行为不对”,形成 “人人守规则” 的氛围。正如社会学家费孝通所说:“乡土中国的‘熟人社会’靠礼治,现代社会的‘陌生人社会’靠规则。”“正色厉声” 就是对 “规则” 的主动守护,让公共空间更有秩序、更有温度。
2. 拒绝 “无原则的和气”,守住个人底线
在人情往来中,很多人习惯 “凡事留一线”,甚至为了 “和气” 放弃自己的原则 —— 朋友借钱不还,怕伤感情而不提;同事推卸工作,怕影响关系而接手;亲戚索要超出能力范围的帮助,怕被说 “小气” 而勉强答应。这种 “无原则的和气”,只会让自己陷入委屈与被动,而 “正色厉声” 正是守住底线的 “武器”。
比如朋友借钱长期不还,可 “正色” 表明态度:“当初借钱给你是因为信任,但现在我也需要用钱,你得尽快还我,这不是小气,是咱们之间得讲诚信。” 语气坚定却不伤人,既守住了 “借钱要还” 的底线,又明确了 “朋友间也需边界” 的道理。“正色厉声” 不是 “不近人情”,而是 “合理维护自己的权益”,让人际关系建立在 “平等与尊重” 的基础上,而非 “一方妥协、一方索取”。
3. 引导 “正向成长”,传递正确价值观
在教育、育儿等领域,“正色厉声” 更是不可或缺的 “引导工具”。很多人觉得 “教育要温柔”,却忽略了 “原则问题上的严肃” 比 “无底线的纵容” 更能帮助人成长 —— 孩子撒谎、欺负他人、破坏规则时,若只靠 “温柔劝说”,孩子可能无法意识到错误的严重性;而 “正色厉声” 地指出问题,让孩子明白 “这件事绝对不能做”,才能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是非观。
比如孩子故意打碎邻居家的玻璃却不肯道歉,家长可 “正色” 教育:“打碎别人的东西必须道歉赔偿,这是基本的礼貌和责任,你不道歉,就要承担后果(比如用零花钱赔偿、减少玩耍时间)。” 这种 “厉声” 不是 “体罚或辱骂”,而是 “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帮助他们在成长中学会 “尊重他人、承担责任”,这才是真正的 “爱与教育”。
四、如何做到 “正色厉声”:理性发声的实践方法
1. 前提:明确 “原则边界”,不滥用 “厉声”
“正色厉声” 的前提是 “触及原则或底线”,而非 “小事化大”—— 比如家人忘记买酱油,没必要 “厉声指责”;同事工作中偶尔出错,若不影响大局,可温和提醒。只有当事情涉及 “道德底线(诚信、友善)”“公共规则(交通、秩序)”“他人利益(欺凌、损害)” 时,才需要 “正色厉声”。
比如看到有人故意损坏公共设施(砸路灯、划共享单车),这触及 “公共规则与他人利益”,可 “正色厉声” 制止;而朋友约会迟到几分钟,属于 “小事”,温和提醒即可。明确 “原则边界”,才能让 “正色厉声” 不沦为 “小题大做”,真正发挥 “守护正义” 的作用。
2. 关键:控制情绪,“厉声” 是 “态度严肃” 而非 “情绪失控”
“正色厉声” 的核心是 “理性”,而非 “情绪爆发”—— 很多人在发声时,容易从 “严肃批评” 变成 “大吼大叫”,甚至夹杂 “人格攻击”,这就偏离了 “正色厉声” 的本质。正确的做法是 “先冷静自己,再清晰表达”:
- 冷静情绪:若感到愤怒,可先深呼吸 30 秒,在心里默念 “我是为了解决问题,不是为了发泄”,避免情绪上头。
- 清晰表达:用 “事实 + 原则 + 要求” 的结构说话,比如面对占座者,不说 “你怎么这么没素质,赶紧起来”,而是说 “你占的是爱心专座(事实),按规定应该让给老人(原则),麻烦你起来一下(要求)”。这样的表达,既严肃又理性,更容易让对方接受。
3. 技巧:根据场景调整 “语气与方式”,不僵化套用
“正色厉声” 不是 “一刀切” 的表达方式,需根据对象、场景调整语气与方式,做到 “刚柔并济”:
- 对长辈、领导:语气可稍缓,但立场要坚定。比如发现领导安排的工作存在违规风险,可私下说:“领导,我梳理了一下这个工作流程,发现有个环节可能违反公司规定(事实),如果继续推进,可能会有风险(后果),咱们要不要再调整一下方案(建议)?” 既表达了观点,又尊重了对方的身份。
- 对陌生人、违法行为:语气要坚决,态度要严肃。比如看到有人偷东西,可大声提醒:“你干什么!把东西放回去!” 既制止了违法行为,又能引起周围人的注意,获得帮助。
- 对亲友、晚辈:可先共情,再严肃指出。比如孩子撒谎,可说:“妈妈知道你可能怕挨骂才撒谎(共情),但撒谎会让别人不信任你,这是不对的(原则),下次有问题咱们一起解决,不能再撒谎了(要求)。” 既传递了原则,又不让孩子感到被否定。
“正色厉声” 从来不是 “攻击性的武器”,而是 “建设性的力量”—— 它守护公共秩序,让社会更有规则;它守住个人底线,让人际关系更平等;它引导正向成长,让每个人更懂责任。在这个容易 “和稀泥”“怕得罪人” 的时代,我们需要更多 “正色厉声” 的勇气:不因为 “小事” 而沉默,不因为 “人情” 而妥协,不因为 “风险” 而退缩。
当我们能在原则面前 “正色”,在正义面前 “厉声”,不仅能守护自己与他人的权益,更能让 “诚信、友善、责任” 的价值观落地生根,让我们生活的世界,既有 “和气” 的温度,又有 “原则” 的硬度。这,正是 “正色厉声” 留给当代人的重要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