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北京香山,多数人会先想到秋日里漫山的红叶 —— 层林尽染的枫香、黄栌,映着蓝天如火焰燃烧,成为京城秋日最鲜明的符号。但香山从不是 “只有红叶的山”:春日里山桃、连翘漫山绽放,夏日里古木参天蔽日,冬日里雪覆亭台静谧,更藏着千年的寺庙钟声、百年的皇家园林、近代的历史印记。它是自然与人文交织的山林,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北京的岁月记忆。
一、香山的自然肌理:不止红叶,是四季流转的诗意
香山的自然之美,藏在 “四季有景、景随季变” 的肌理里。它坐落于北京西郊,属西山山脉余脉,主峰香炉峰(俗称 “鬼见愁”)海拔 575 米,虽不算巍峨,却因山势舒缓、植被丰茂,成为京城最易亲近的山林。
春日的香山是 “粉色与金色的盛宴”。三月下旬,山桃率先绽放,从山脚的东宫门到山腰的双清别墅,粉色的花瓣随风飘落,铺满青石小径;四月初,连翘紧随其后,明黄色的花串缀满枝头,与山桃形成 “粉黄相映” 的画面;到了四月中旬,榆叶梅、丁香次第开放,空气中弥漫着清甜的花香,吸引着踏青的人们沿着 “香山古道” 向上攀登,听鸟鸣、赏春花,感受 “春山新绿” 的生机。
夏日的香山是 “浓荫蔽日的清凉”。六月过后,香山的古木褪去新绿,换上深翠的外衣 —— 数百年树龄的侧柏、油松亭亭如盖,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山涧里的清泉潺潺流淌,途经 “璎珞岩” 时形成细碎的瀑布,水珠溅起凉意;此时登上香炉峰,俯瞰山下的北京城,云雾缭绕间,能感受到比市区低 3-5℃的清凉,成为市民避暑的好去处。很多老北京人夏天爱来香山,自带茶水坐在 “知松园” 的石凳上,听松涛阵阵,度过悠闲的午后。
秋日的香山是 “丹枫如火的浓烈”。每年 10 月下旬到 11 月中旬,是香山红叶的最佳观赏期 —— 黄栌、枫香、火炬树的叶子逐渐变红,从山脚到山顶,层层叠叠的红色蔓延开来,远看如火焰燃烧,近观则叶片纹路清晰,在阳光下泛着光泽。观赏红叶的路线各有特色:“玉华岫” 适合俯瞰红叶全景,“森玉笏” 能近距离欣赏单株红叶的艳丽,“香雾窟” 则因地势高,常能看到红叶与云雾交织的朦胧美景。老舍在《北平的秋》里写道:“北平的秋是天堂,香山的红叶是这天堂里最艳的一角”,正是对这份浓烈的最好注解。
冬日的香山是 “雪覆山林的静谧”。一场雪后,香山银装素裹,往日浓烈的色彩褪去,只剩黑白灰的简约意境 —— 古松的枝干挂着积雪,如水墨画中的笔触;亭台的飞檐下结着冰棱,晶莹剔透;此时的香炉峰少了秋日的喧嚣,只有偶尔的脚步声打破寂静,适合喜欢清静的人来赏雪、听风。若遇晴日,阳光照射在雪地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让冬日的香山多了一份纯净的美。
二、香山的历史脉络:从古寺到皇家园林的千年变迁
香山的人文印记,最早可追溯至唐代,历经宋、元、明、清的发展,从一座偏远的山寺,逐渐成为皇家园林的一部分,每一段历史都在山林间留下了痕迹。
唐代的香山,以 “香山寺” 为核心起点。据史料记载,唐代宗大历年间,高僧法照在此建寺,因山中有 “香山泉”,且山势如 “香鼎”,故得名 “香山寺”。当时的香山寺规模不大,却因地处山林、环境清幽,成为僧人修行、文人隐居的场所。诗人白居易曾游香山寺,留下 “空门寂静老夫闲,伴鸟随云往复还” 的诗句,可见当时香山已初具名气。
明代的香山,逐渐成为 “文人雅集之地”。明英宗天顺年间,香山寺进行扩建,增设亭台楼阁,成为京城文人踏青、赋诗的好去处。当时的文人多在春日来香山,在香山寺的 “听法松” 下聚会,谈诗论文、品茗赏景;一些官员还在香山修建私人别墅,比如吏部尚书万安的 “万安别墅”,虽已不存,却为香山后来的园林建设奠定了基础。明代的香山,还因 “香山红叶” 开始被提及,文人的诗作中出现 “霜叶红于二月花” 的描写,可见红叶景观在当时已小有名气。
清代的香山,迎来 “皇家园林的鼎盛时期”。乾隆十年(1745 年),乾隆皇帝下令在香山修建 “静宜园”,将其纳入 “三山五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的皇家园林体系。静宜园的建设历时 10 年,共建成 “二十八景”,包括 “勤政殿”(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玉华岫”(观赏红叶的佳处)、“双清别墅”(泉池景观)、“香雾窟”(山顶观景台)等,涵盖了宫殿、亭台、寺庙、泉池等多种建筑类型。乾隆皇帝非常喜爱香山,每年夏秋季节都会来此居住,处理政务之余,或登山赏景,或在香山寺礼佛,留下了大量关于香山的诗作。
近代的香山,承载着 “重要的历史记忆”。1860 年,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时,香山的静宜园也遭到严重破坏,多数建筑被烧毁,仅存少量石质结构;1900 年,八国联军再次劫掠香山,残存的建筑进一步受损。新中国成立后,香山得到修复和保护,1949 年 3 月,中共中央从西柏坡迁至香山,毛泽东等领导人在双清别墅居住和工作,指挥了渡江战役、解放南京等重要历史事件,筹备了新中国的建立。如今,双清别墅已成为重要的革命纪念地,保留着当年的办公室、卧室和会议室,让人们铭记那段不平凡的历史。
三、香山的名人印记:文人与革命者的精神共鸣
香山不仅是风景胜地,更是文人墨客与革命者的精神栖息地。从古至今,无数名人与香山结缘,留下了诗作、文章和故事,让香山的人文底蕴更加深厚。
文人笔下的香山,满是 “诗意与情怀”。除了白居易,宋代的苏轼、明代的袁宏道、清代的朱彝尊等都曾游历香山,留下诗作。袁宏道在《香山记》中细致描写了香山的泉石之美:“山多怪石,若卧若立,若搏若噬,不可名状。泉从石出,清冽可饮,旁有磐石,可坐数十人”,字里行间满是对香山的喜爱。近代文人中,老舍、郁达夫、朱自清等也常写香山:老舍在《想北平》中说 “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而香山的红叶,正是这 “一大块地方” 中最让他牵挂的景色;郁达夫在《故都的秋》里,也将香山红叶列为 “故都的秋” 的标志性景观,认为它 “来得慢,来得清,来得静”。
革命者在香山,留下了 “奋斗与理想” 的印记。1949 年 3 月 25 日,中共中央机关和毛泽东同志进驻香山,开始了在香山的半年多工作。在双清别墅,毛泽东同志写下了《论人民民主专政》等重要文章,起草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指挥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解放了南京、上海等大城市,彻底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当时的香山,虽远离炮火硝烟,却成为中国革命胜利的 “指挥中心”,见证了新中国诞生前的重要历史时刻。如今,香山革命纪念地(包括双清别墅、来青轩等)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有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感受革命先辈的理想与信念。
还有一些普通人,也在香山留下了 “生活的痕迹”。比如长期在香山工作的园林工人,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地养护着香山的草木,修剪枝叶、防治病虫害,让香山的四季景色得以延续;还有住在香山脚下的村民,他们的生活与香山紧密相连,春天卖山花,秋天卖红叶标本,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这座山。这些普通人的故事,虽不惊天动地,却让香山的人文底蕴更加鲜活、真实。
四、香山的当代价值:从风景胜地到文化符号的传承
如今的香山,早已不只是一座供人游览的山,而是成为北京的 “文化符号”,承载着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红色教育等多重价值,在当代社会中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为 “生态屏障”,香山守护着京城的绿色。香山的植被覆盖率高达 98% 以上,拥有各类植物近千种,其中不乏侧柏、油松等古树名木(香山现有百年以上古树 1600 余株)。这些树木不仅美化了环境,还能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为北京的生态环境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香山公园加强了生态保护力度,通过 “古树复壮” 工程,让老古树焕发新生;通过 “生物多样性监测”,保护香山的鸟类、昆虫等野生动物,让香山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作为 “文化载体”,香山传承着北京的历史记忆。香山的静宜园遗址、香山寺、双清别墅等历史建筑,都是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香山公园对部分历史建筑进行了修复,比如 2015 年完成了香山寺的复建工程,重现了唐代以来 “香山寺” 的历史风貌;同时,通过举办 “香山红叶文化节”“香山历史文化展” 等活动,让更多人了解香山的历史与文化。每年的红叶文化节,不仅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赏红叶,还会举办诗歌朗诵、书法绘画、非遗展示等活动,让香山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
作为 “红色教育基地”,香山传递着革命精神。香山革命纪念地自 2019 年正式对外开放以来,成为开展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主题教育的重要场所。游客们走进双清别墅,看着当年毛泽东同志使用过的桌椅、台灯,读着墙上挂着的《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手稿,仿佛能感受到当年革命先辈们为新中国诞生而奋斗的激情与信念。香山革命纪念地还通过开发红色旅游线路、举办专题展览、开展研学活动等方式,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激励着当代人不忘初心、奋勇前进。
秋染丹枫处,香山的美,从来不止于表面的风景。它是自然四季的诗意流转,是千年历史的厚重沉淀,是文人情怀的寄托,是革命精神的传承。对北京人来说,香山是 “家门口的山”,承载着童年的踏青记忆、秋日的赏叶时光;对游客来说,香山是 “北京的名片”,让人感受到这座城市的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韵。未来,香山将继续以它独特的魅力,守护着北京的记忆,传递着文化的力量,成为一座永远值得人们驻足、品味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