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芯的烟火与雅趣:百燚园的文化肌理与生活图景

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总有一些空间能打破 “冰冷” 的边界,成为人与文化、人与邻里联结的纽带 —— 百燚园便是这样一处所在。它藏在市中心的老街区旁,没有高墙围挡,却用亭台、草木与暖光,圈出一片兼具 “传统雅韵” 与 “现代烟火” 的天地。“燚” 字取 “火焰热烈” 之意,既暗合这里多元的文化活动,也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温暖联结。从清晨的晨练身影,到周末的非遗市集,再到夜晚的读书会,百燚园早已不是单纯的 “园子”,而是周边居民与文化爱好者的 “精神栖息地”。接下来,我们将走进百燚园,解锁它的空间密码、日常活力与人文温度。

一、藏在城芯的文化绿洲:百燚园的空间叙事

  百燚园的魅力,首先藏在它 “传统与现代共生” 的空间设计里 —— 没有刻意复刻古园林的繁复,也没有盲目追求现代的极简,而是用克制的设计,让每一处角落都既有文化质感,又贴近生活需求。

  入园的第一处惊喜,是入口处的 “燚光照壁”。照壁用青灰色砖雕而成,中间嵌入木质格栅,格栅上雕刻着 “二十四节气” 的简化纹样,阳光透过格栅时,会在地面投下流动的光影,随季节变化呈现不同的图案;照壁下方没有传统的须弥座,而是设计成可坐的石凳,常有老人坐在上面晒太阳、聊家常,让 “装饰” 变成了 “实用”。绕过照壁,是一片开阔的 “中央庭院”,地面用青石板铺出蜿蜒的小径,小径两侧种着海棠、紫薇与翠竹,春季海棠开花时,粉色花瓣落在石板上,像撒了一层碎雪;庭院中央没有传统的假山池塘,而是建了一座 “圆形玻璃茶室”,茶室屋顶是弧形的,像一片悬浮的云,透过玻璃能看到里面的茶桌与书架,既保留了中式的 “围合感”,又有现代的通透感。

  庭院的东侧,是 “非遗工坊区”,由几间低矮的白墙灰瓦小屋组成,屋顶铺着青瓦,屋檐下挂着木质招牌,分别写着 “竹编坊”“陶艺坊”“剪纸坊”。工坊的门是推拉式的木格栅门,没有上锁,白天敞开着,路过的人能看到里面的匠人做活:竹编坊的李师傅会坐在门口编竹篮,手指翻飞间,细竹丝就成了规整的纹路;陶艺坊的窗台上,摆着游客体验时做的陶罐,有的歪歪扭扭,却贴着 “我的第一个作品” 的小标签,充满生活气息。工坊之间的空地,用鹅卵石铺出小广场,广场上放着几张石桌石凳,既是匠人休息的地方,也是游客体验非遗时的临时操作台。

  庭院的西侧,则是 “现代活力区”,与东侧的传统工坊形成有趣的对比。这里有一片 “开放式草坪”,草坪上没有禁止踩踏的牌子,孩子们可以在上面奔跑打滚,年轻人可以铺块垫子野餐;草坪旁是 “共享书架”,书架是钢结构的,刷成浅灰色,上面摆满了居民捐赠的书籍,旁边放着几个移动座椅,有人会随手拿起一本书,坐在草坪边阅读;最角落的位置,是 “亲子互动区”,有低矮的木质攀爬架、沙池与画板,家长带着孩子在这里玩耍,笑声能传到庭院的每个角落。这种 “传统与现代” 的空间分区,既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又不显得割裂,反而有种互补的和谐。

二、烟火与雅趣共生:百燚园的日常活力

  百燚园的生命力,藏在它 “不重形式、贴近生活” 的日常活动里 —— 没有高大上的商业演出,也没有刻意营造的 “文化噱头”,而是用居民能参与、愿意参与的小事,让园子每天都充满活力。

  清晨的百燚园,是 “晨练者的天地”。天刚亮,就有居民陆续入园:张大爷带着太极剑,在中央庭院的空地上打太极,动作缓慢舒展,剑穗随微风轻轻摆动;李阿姨和几个老姐妹,在草坪旁的空地上跳健身操,音乐是舒缓的民乐,动作简单易学,偶尔有路过的老人会加入队伍;还有年轻的上班族,会绕着庭院的小径慢跑,耳机里放着轻快的音乐,路过茶室时,会停下来喝一杯免费的热水,再继续出发。负责园务的王师傅,每天清晨会提前打开茶室,烧好热水,摆上几个一次性杯子,他说:“大家来园子里锻炼,喝口热水暖和,心里也舒服。”

  周末的百燚园,最热闹的是 “非遗市集”。每月最后一个周末,非遗工坊的匠人会把作品搬到庭院里,摆起临时摊位:竹编坊的李师傅会带来竹篮、竹扇、竹制小摆件,价格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他还会现场演示编竹篮,教游客编简单的竹蜻蜓;陶艺坊会拿出烧制好的杯子、碗碟,游客可以现场定制,在杯子上刻上自己的名字;剪纸坊的刘奶奶,会根据游客的要求,剪生肖、剪福字,孩子们围在她身边,眼睛里满是好奇。市集上还有 “美食摊位”,卖的都是本地的传统小吃:糖画、米糕、手工酸奶,游客可以一边吃着小吃,一边逛市集,偶尔还能看到匠人之间互相串门,李师傅会买一块米糕递给刘奶奶,刘奶奶则会剪个小老虎送给李师傅的孙子,满是邻里间的温情。

  夜晚的百燚园,则多了几分 “雅趣”。每周五晚上,茶室会举办 “读书会”,没有固定的主题,参与者带着自己喜欢的书,分享片段与感受:有人分享散文,有人分享小说,还有人分享自己写的小诗;茶室的灯光是暖黄色的,墙上挂着本地画家的作品,偶尔有人会弹起吉他,伴着读书声,氛围格外温馨。不参加读书会的人,会坐在庭院的石凳上聊天,或者在共享书架旁找本书,借着路灯的光阅读;夏季的夜晚,园务还会在草坪上放露天电影,放的多是老电影,比如《城南旧事》《庐山恋》,老人们带着小马扎,年轻人带着垫子,孩子们在旁边跑来跑去,像一场热闹的邻里聚会。

三、人与园的温情联结:百燚园里的小故事

  百燚园的温度,不只来自空间与活动,更来自人与园、人与人之间的联结 —— 那些在园子里发生的小故事,让这座园子从 “公共空间” 变成了 “有记忆的家”。

  竹编坊的李师傅,与百燚园的联结已经有五年了。五年前,李师傅退休后,总觉得生活少了点什么,他做了一辈子竹编,手艺没人传承,心里着急。百燚园刚建成时,园务邀请他来开竹编坊,他犹豫了很久:“现在年轻人都不喜欢这些老手艺了,怕没人来学。” 没想到,第一个周末就有十几个孩子来体验,有个小男孩对竹编特别感兴趣,每周都来,现在已经能独立编出小竹篮了。李师傅说:“看到孩子们喜欢,我就觉得这手艺有希望了,百燚园给了我一个地方,让我能把手艺传下去。” 现在,李师傅不仅在园子里教竹编,还会去周边的小学上课,带着孩子们编竹制的小玩具,把竹编的乐趣带给更多人。

  年轻妈妈小林,是百燚园亲子区的 “常客”。小林的儿子今年三岁,以前她总觉得带孩子出门没地方去,商场人太多,公园又只有简单的游乐设施。第一次来百燚园,儿子就爱上了沙池,小林则在旁边的共享书架上找到了一本育儿书,一边看一边等孩子,偶尔还能和其他家长聊聊天,交流育儿经验。后来,小林加入了百燚园的 “妈妈社群”,大家会轮流组织亲子活动:春天一起在园子里种小树苗,夏天一起做手工冰淇淋,秋天一起捡落叶做贴画。小林说:“以前带孩子觉得孤单,现在在百燚园认识了很多朋友,孩子开心,我也开心,这里就像一个大家庭。”

  退休教师老周,是百燚园读书会的 “组织者”。老周退休前是语文老师,喜欢读书,百燚园的读书会刚成立时,只有几个人参加,老周主动提出帮忙组织:每周确定一个小主题,提前在社群里通知,准备茶水与小点心,还会鼓励害羞的参与者分享。有一次,一个刚上大学的女孩分享自己写的诗,声音很小,老周耐心地听着,还带头鼓掌,后来女孩每次读书会都会来,分享的声音也越来越大。老周说:“读书不是为了表演,是为了交流,百燚园给了大家一个说话的地方,我只是想帮大家把这个地方守好。” 现在,读书会的参与者越来越多,有学生、有上班族、有老人,大家因为书走到一起,成了互相鼓励的朋友。

四、传统的现代表达:百燚园的文化传承

  百燚园的价值,还在于它没有把 “文化传承” 做成 “博物馆式的陈列”,而是用 “现代的方式” 让传统活起来 —— 让年轻人愿意靠近,让孩子愿意参与,让传统文化融入日常。

  在百燚园,“传统纹样” 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能触摸的日常。非遗工坊的匠人会把传统纹样融入现代产品:竹编坊的李师傅,会在竹扇上编 “云纹”“水纹”,但扇柄会设计成简约的圆柱形,方便年轻人握持;陶艺坊会在杯子上画 “缠枝纹”,但颜色会用马卡龙色,而非传统的青花蓝;剪纸坊的刘奶奶,会剪 “卡通版的生肖”,比如把老虎剪成圆滚滚的样子,孩子们特别喜欢。这些 “传统元素 + 现代设计” 的产品,不仅在市集上很受欢迎,还会作为百燚园的文创产品,送给来访的客人,让传统纹样以更轻盈的方式走进生活。

  在百燚园,“传统节日” 也有了新的过法。春节时,园子里不会只挂红灯笼,还会组织 “写电子春联” 活动,游客可以在平板上写春联,然后用打印机打出来,也可以自己手写,挂在园子的树上;端午节时,除了包粽子,还会有 “香囊 DIY”,香囊的布料上印着简约的端午纹样,填充物是薰衣草而非传统的艾草,更符合年轻人的喜好;中秋节时,园子里会举办 “灯光秀”,用投影把 “嫦娥奔月”“玉兔捣药” 的传统故事投在照壁上,孩子们围着看,老人们则在旁边讲传统故事,传统与现代在这里自然融合。

  更重要的是,百燚园还在 “培养年轻人的文化认同感”。园里会定期举办 “传统文化体验课”,比如 “汉服体验课”,不会要求参与者穿繁复的传统汉服,而是提供简约的汉元素服饰,教大家简单的礼仪,比如拱手礼、万福礼;“传统乐器课” 会教大家吹陶笛、弹尤克里里(改编传统曲目),而非复杂的古琴、古筝,降低参与门槛。有个刚上初中的女孩,参加完汉服体验课后,开始主动了解汉服文化,还在学校的文化节上表演了汉服走秀,她说:“以前觉得传统文化很老气,在百燚园体验后,才发现传统也可以很时尚。”

五、生长中的园:百燚园的未来与坚守

  百燚园不是一座 “完工即固定” 的园子,它像一棵生长的树,在适应需求变化的同时,坚守着 “文化联结” 的初心,未来的它,还有更多可能性。

  未来的百燚园,会增加更多 “互动体验项目”。园务计划在非遗工坊区增加 “数字体验设备”,比如在竹编坊安装屏幕,游客可以通过屏幕看到竹编的历史与工艺步骤,再动手体验;在陶艺坊增加 “3D 打印陶艺模具”,游客可以先在电脑上设计陶艺造型,再用 3D 打印机打印模具,然后自己动手注浆,让传统陶艺与现代科技结合。同时,还计划开辟 “共享菜园”,让居民认领小菜地,种蔬菜、种花草,既增加互动,又让园子多一份生机。

  未来的百燚园,会更注重 “文化的在地性”。园务计划邀请本地的老匠人、老艺人,记录他们的故事与手艺,做成 “百燚园文化档案”,放在茶室的书架上,供游客阅读;还计划与本地的学校、社区合作,开展 “文化寻访” 活动,带着孩子们走访老街区、老匠人,让他们了解自己身边的文化,培养对家乡的认同。园务负责人说:“百燚园的文化,不应该是外来的,而是本土的,我们想让它成为本地文化的‘容器’,装下更多家乡的故事。”

  但无论如何变化,百燚园始终会坚守 “公益与开放” 的初心。园里的活动不会收取高额费用,非遗体验课多是免费或低价;共享书架、茶室的热水、亲子区的设施,都会免费向居民开放;不会引入过度商业化的项目,比如不会在园子里开高档餐厅、卖昂贵的商品,而是保持 “亲民、贴近生活” 的定位。园务负责人说:“百燚园是大家的园子,不是赚钱的工具,我们希望它能一直是居民的‘精神栖息地’,温暖又自在。”

百燚园,这座藏在城芯的园子,没有宏伟的建筑,没有名贵的草木,却用 “传统与现代的共生”“烟火与雅趣的交融”“人与园的联结”,成为了城市里难得的温暖空间。它告诉我们,文化传承不必沉重,生活空间不必冰冷,只要用心设计、用心经营,一处小小的园子,也能成为人与人、人与文化、人与城市联结的纽带。未来,愿这样的园子能更多,愿每座城市都能有一处 “百燚园”,装下日常的烟火,也装下文化的温度。

本文网址:http://q.uv68.com/a/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