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粤东饶平的大埕湾畔,鸿程中学的教学楼与海天相映成趣。这所始建于 1988 年的农村中学,历经三十余载风雨,从最初的联办学校发展为拥有 24 个教学班、1400 名学子的县域教育明珠。她以 “鸿鹄之志,程启未来” 为校训,将潮汕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现代教育理念交融,在山海之间书写着属于乡村教育的独特篇章。
一、山海为墨:从联办到示范的跨越
鸿程中学的前身可追溯至 1960 年代的大埕联办中学。彼时校舍简陋,却承载着大埕镇数千家庭的教育期盼。1988 年更名后,学校开启了现代化转型之路:新建的五层教学楼于 2024 年投入使用,配备多媒体教室、实验室和图书阅览室,使总建筑面积突破 7300 平方米。站在新教学楼的走廊远眺,海湾的粼粼波光与校园的朗朗书声交织,构成一幅灵动的教育图景。
师资力量的提升是学校发展的关键。81 名教职工中,5 位高级职称教师领衔教学,42 名一级教师构成中坚力量。化学组教师林老师研发的 “生活化实验教学法”,将海水制盐等本地资源融入课堂,相关论文获省级教育科研成果奖。这种扎根乡土的教学创新,让农村学生也能触摸到科学的温度。
二、潮韵育魂:传统文化的现代演绎
作为潮汕文化浸润的校园,鸿程中学将潮剧、灯谜等非遗元素纳入校本课程。每周三下午的 “潮韵工坊” 里,学生们跟着民间艺人学习潮剧唱腔,用潮汕方言演绎《陈三五娘》选段。历史教师黄老师开发的《饶平海防史》课程,带领学生实地考察大埕所城遗址,在古城墙下讲述明代抗倭故事。
在 2023 年饶平县中小学生篮球赛中,鸿程中学初中男子篮球队斩获亚军。这支由渔家子弟组成的队伍,将潮汕人 “爱拼才会赢” 的精神融入战术训练。体育老师将龙舟划桨的节奏转化为体能训练方法,让传统智慧在现代竞技中焕发新生。
三、科研兴校:信息技术的乡村实践
学校以 “科研兴校” 为引擎,构建 “互联网 + 教育” 模式。每个教室配备智慧教学系统,教师通过数据分析精准掌握学生学情。地理组开发的 “数字海湾” 项目,利用无人机拍摄大埕湾海岸线变化,学生在虚拟地理环境中探究海洋生态保护。2024 年,该校教师团队申报的 “农村中学跨学科项目式学习” 课题获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立项。
在法治教育方面,学校创新 “法治 + 文化” 模式。每年举办 “灯谜普法” 活动,将《未成年人保护法》条文转化为潮汕灯谜,学生在猜谜中学习法律知识。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被潮州市司法局列为普法示范案例。
四、山海相连:教育共同体的构建
鸿程中学与深圳南山外国语学校建立结对帮扶,通过 “双师课堂” 共享优质资源。2024 年春季学期,深圳教师线上执教的 “人工智能启蒙课”,让农村学生第一次接触到机器人编程。同时,学校与大埕镇渔技站合作,开设 “海洋养殖实践课”,学生在水产专家指导下参与紫菜育苗实验。
社区成为教育的延伸课堂。学校组建的 “红棉志愿者” 团队,定期到程南村为留守老人提供智能手机培训。在 “书香润乡村” 活动中,学生将自己的藏书捐赠给村文化站,累计建立乡村图书角 12 个。这种 “学校 - 家庭 - 社区” 三位一体的育人网络,让教育真正融入生活。
五、未来可期:从海滨校园到成长沃土
新建的 “鸿鹄楼” 教学楼即将启用,楼顶的天文台将成为学生探索宇宙的窗口。学校计划与汕头大学合作开设 “海洋科学实验班”,培养农村孩子的海洋科学素养。校长在开学典礼上寄语学生:“我们虽处海角一隅,但心向星辰大海。”
站在大埕湾的堤坝上回望校园,新建的塑胶跑道与老榕树相互映衬。这里没有都市名校的华丽,但每一间教室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每一片海浪都回响着成长的旋律。正如教师们在《鸿程校歌》中所写:“潮起大埕湾,文脉续千年,今日育苗圃,明朝栋梁材。” 在这片山海环抱的土地上,鸿程中学正以教育的力量,托举起乡村振兴的希望。